※ 引述《pico80286 (pico)》之銘言:
: 換個問法
: 只問量,不問品質
: 台灣輕小或網小
: 量有跟隨人口比例到中國1/60或日本1/5?
其實產業是一種生態.
而生態, 在於他能夠循環運作.
把事情放在任何一個單一因素上, 例如人口, 都是錯誤的. 不要忘了, 臺灣
的小說和漫畫以前有繁榮過, 蔡志忠很容易就能賣十萬本, 這就是在二千萬
人口中產生的市場, 今天你要賣一萬本都很難, 但人口沒有減少. 同樣地,
印尼有兩億五人, 你有見印尼的輕小說有因此能夠賣到菲律賓? 更好的例子
是港漫, 港漫非常發達, 可是香港人口只有臺灣的三份一以下.
消費力並不在於人口的基數, 而是在於整個社會的消費結構.
舉一個例子, 大陸的遊戲, 是所謂的「T型消費」, 他就是怎樣? 一成的人
付九成的錢, 九成的人不付錢. 一個人可以充值一千萬人民幣, 但大部份人
都是玩免費的. 只要遊戲能爭取到那一個人的歡心, 實際上那些玩免錢的人
, 並不重要, 所以某些營運商, 當抓到一個這樣的消費者時, 他直接去聘用
一些窮人去伴他玩就行了.
你看例子就發覺, 其實這個情景, 跟人口數量沒關係, 他並不如大家想像一
樣是靠成萬上億的人口, 每人平均地給一塊錢去支撐起遊戲, 實際上有付錢
的人總數, 會驚奇的少, 甚至可能比臺灣還少. 他是建立在幾個現實上:
1. 大陸愛玩網遊的人有很多老闆級的企業家或地主
2. 這些人可能就二十至五十歲, 他們是電玩世代的人
3. 這些人擁有拿出一千萬人民幣消費的消費力
4. 這些遊戲有足夠大的坑, 容許他們充值一千萬, 不然一般遊戲, 你想花
一千萬也花不掉
臺灣是沒有一千萬人民幣消費力的人?
還是有一千萬人民幣消費力的人, 他們不愛打電玩?
明顥地, 臺灣是屬於後者.
臺灣不是人口少, 市場少,
而是相關市場的消費者沒有錢.
我在臺灣,
經常看到巨大的佛像, 寺廟, 昂貴的風水用品, 保健用品.
這些難道又不是消費力.
相對而言, 臺灣的情況是怎樣? 八十年代四十歲的人, 能夠賣得出十萬本蔡
志忠, 這個十萬本的消費力, 以前是存在的. 那些人今天七十歲了, 而主要
的消費力, 也還是集中在他們身上, 這是因為臺灣的主要收入, 都是建立在
一些活得越久領得越多的東西上: 年金, 退休金, 社會福利, 租金, 資產增
值, 宗教, 保險龐氏騙局等.
也就是說, 那些令蔡志忠賣十萬本的人, 他們佔的消費力比率, 在臺灣社會
一直都沒變, 甚至在增加. 當他們老去的時候, 這個消費力也被拿到老年階
級, 而年輕人的數量其實從不少, 只是他們沒有消費力, 有人數, 沒市場.
那是因為臺灣的年輕人消費, 本身也很受那個世代的影響. 年輕人的收入本
來就不高, 而他們的消費, 多少是父母以社會壓力安排之下, 一些自己並不
喜歡但父母指使形態的消費, 包括而不僅限於:
1. 孝親費
2. 租金, 房貸買下高價房子
3. 讀大學及補教
4. 各種長期的保險支費
5. 勞健保等年輕人主要付款, 老年人主要享用的東西
你會發現, 臺灣的經濟結構.
就是整個年輕人的產值, 向著上一代輸送的結構.
其實臺灣富有, 而且消費力非常強,
只是他非常的集中在某世代.
這些都吸走了年輕人大部份的消費力, 賺到錢有了不花的前設, 是因為害怕
還不出未來的常態開支. 所以人口沒有改變, 但是年輕的消費力極度萎縮,
這不是一個人口問題, 而是消費力分佈的問題. 臺灣的問題, 不是人口少,
而是擁有消費力的人, 一旦沒有重新將消費力攤分至之後的世代, 三十年前
是那些人在消費, 三十年後也是那些人在消費.
二千萬人口的國家其實很龐大, 不斷把事情歸究於人口少, 反而是使大家忽
視了真正的結構問題. 臺灣並不是買不起十萬本書, 臺灣是買得起十萬本書
的人, 已經老去了, 但他們還是持有社會主要的資產, 資金以及主要收入來
源. 哪天我們老去, 我們的立場也會隨年紀而改變, 需要更多的醫療, 想要
把資產留給下一代, 只是社會的消費結構一旦失衡, 就會開始崩壞枯歇, 經
濟不好, 就要檢視整個經濟消費力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