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還滿意外的:
動畫其實也是種媒材;
但有多少已經應用在一般電影、舞台劇上面的技巧,
在被應用在動畫上面時會遇到什麼問題,這樣的討論好像有點少看到。
所以敝人我這篇其實試想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鳴。
(1)
我自己看過動畫有用的,在敘事手法上有交叉/平行蒙太奇
而說白了,其實群像劇作品都會有這種手法
《永生之酒》(Baccano!大騷動!)是這當中的翹楚
將多時間序、多視角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至— —
一開始的小女孩跟副社長的對話,接續到雙軌的時空:
上列車前跟列車開動後
中間不停的切換視角,將故事的拼圖一點一點補上
最後再合流回到下車後的故事線,
讓小女還跟副社長將故事的尾巴劃上句號
前後連貫一氣呵成
同作者的《無頭騎士異聞錄》也用了類似的手法
當然這樣雖然技法上很高干、考驗編劇功力
而壞處是對於不想動腦、只想放鬆的觀眾
或者沒有辦法連續追番的人來說
會造成觀賞樂趣大減的狀況
(2)
其他的話,表現上的對比蒙太奇則就非常常見了,
將貧/富,哀/樂,...etc 交錯播放的手法在多數作品都已經有所發揮
(3)
意識流表現
這類手法很多作品都做出過嘗試
猶以新房昭之在一些實驗性動畫大量使用
e.g. 《魂狩》、《柯賽特的肖像》 等等
特徵也十分的發散,但通常不脫「怪誕」兩字
詭譎的配色,不合理的場景變換,不明不白的設定,跳躍的時間序......etc
《Evagelion》也被一些人算在這類作品裡面,
只是我覺得這有點太捧庵野了......
而我沒看過或極少出現,但覺得動畫更好發揮的,則有很多了:
(1)
首先是「打破第四面牆」(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這是我目前沒看到動畫表現過、也覺得很可惜的一項
在一些電影,或者短劇當中,這是非常俏皮的表現方式
名稱來自於傳統鏡框式舞台中,在觀眾與演員間,其實有一道「牆」
演員看不到觀眾,置身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中
而打破這到牆的用意,是為了營造互動與帶入感
以近期的電影/短劇為例,
《House of Cards》 (紙牌屋)還有《The Big Short》(大賣空)
都會看到這樣的手法
男/女主角會在劇情中,突然「對觀眾」開始講起話來
解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或著好像把觀眾當好朋友說起心事
有些人會說,這在很多推理動畫會有啊
突然有什麼小劇場、小動畫、劇中劇之類的亂入e.g 冰菓、亂步奇譚...等等
或著有人也會說,有時也會看到像《涼宮》的阿虛那樣,一直旁白吐嘈
但這跟打破第四面還是不一樣
這個手法是要角色意識到觀眾的存在
劇中劇、木偶解說是「編劇」跟觀眾互動
而獨白內心戲,則是角色沒意識到觀眾
(2)
另外一個我覺得很可惜沒出現的技巧,則是長鏡頭(一鏡到底)
在傳統電影當中,這是非常難做的拍攝手法
必須要演員的熟稔、編劇的技巧、導演的安排彼此完美的契合
相對來說,動畫要表現這件事情就去掉了演員的配合問題
但編劇、構成與作畫的功力考驗依舊不減
當然啦,真要算的話我們可以說像南方公園這種是「一鏡到底」
可是我比較希望能看到的是寫實風格的作品用這技巧
一些細節,如開門時角色轉門把走出去、走樓梯,搭交通工具...etc
如何把流水帳的東西表現得讓觀眾覺得不沉悶,是種藝術
像我就在妄想:
假若說Ufotable社畫《空之境界》時能用這手法,那實在是一種享受啊
(3)
最後一個想討論的手法,其實我不知道確切的名稱
我自己姑且稱之為「舞台劇/歌舞劇化」
這種拍攝手法也是很考驗編劇能耐,我連在電影中也很少看見
歌舞劇化還算常見,如《芝加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舞台劇化最出名的是2012年的電影《安娜 卡列妮娜》
這部電影刻意捨棄電影「可以變造、剪接」的特性,將電影拍成了「舞台劇」
角色在穿越房間、街道時,其實是在一個舞台上不停地換幕、
或著在幕前,甚至舞台後遊走
這樣的手法讓違和感不停地衝擊觀眾,卻又看似合理,因而突顯出新奇的感覺
(會有種:「可是它本來就是假的啊?說它假又很奇怪。」的想法)
這點要在動畫上表現,小範圍的應用是已經有了
例如《冰菓》在電影推理那一段
奉太郎最後發現自己只是被操控來幫忙續寫時
突然變成了一個舞台上的偵探木偶,被入須操控說出「兇手就在你們之間」
但真的大時間範圍使用這種手法的,我還真的沒看過多少
= = = = =
總結,
想當然的,因為我們討論的主要都是主流動畫,所以一些實驗性質的手法
可能動畫公司也不敢隨便使用,畢竟用上要花錢花時間、萬一銷量不好
那就GG了
我也相信在一些短篇、獨立製作的動畫中,一定會有人嘗試運用
所以我po這篇其實也是有點私心的想碰運氣看看— —
不知有沒有人會跳出來打我臉:「我明明就看過XXX有大範圍用到你說的手法」XDDD
最後,還請各位同好能不吝分享自己的觀點或著推薦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