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是不是不喜歡寫科幻作品?」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欸。
台灣人不喜歡寫科幻作品?但還是有人寫呀,比如張系國、洪凌
只要有多於一個人在寫,就不能說台灣人不喜歡寫。
還是,你想問的是,「台灣人不喜歡看科幻作品?」
不會呀,現在美國的超級英雄片,在台灣票房都超高,台灣人愛死了。
你說那不是科幻?那什麼才是科幻?
比如洪凌翻譯的,娥蘇拉的瀚星系列作品,可算是正宗、經典的科幻作品吧,
那麼的確,會看《黑暗的左手》的人實在不多。但還是有人喜歡吧?(比如我
所以你說的台灣人,是不是要在前面加「大多數」呢?
※ 引述《kaltu (ka)》之銘言:
: 我個人最喜歡的類型就是特別對「社會科學」進行科幻的創作。
: 一些個人見解
: 臺灣缺乏社會學與哲學的廣泛基礎教育是長久以來的問題。
嗯,這點我贊同。但話說社會學與哲學要怎麼廣泛教?
: 而科幻與玄幻文學很大一部分是吃設定
: 作者為什麼要設定這麼一個乍看之下合理的新社會來發展他的故事
: 則跟作者自己到底想透過寫小說作為工具傳達什麼樣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 換句話說,跟作者到底想公沙小有密切關聯
: 雨果、喬治歐威爾的作品、小王子,很明顯在反應作者自己對社會的想法。
: 艾西莫夫系列作品、托爾金的魔戒/精靈寶鑽也都隱含了很重的作者個人思想
: 前者可視為故事集,每小短篇都討論了一些主題,後者傳達了托爾金對戰爭和死刑相關的一些反思。
科幻小說很吃設定的,這點沒錯。你舉的例子很廣泛,這點我完全贊同。
但所有的科幻小說,或更廣義來說,所有寫作,都在表達作者的個人想法,
這不是常識嗎?
: 在C洽就不談太多文學,最近日本有名的科幻作品,
: 攻殼、蘋果核戰、図書館戦争、Psycho pass、來自新世界、楽園追放(同時間還有類似的好萊塢電影《極樂世界》)
: 清一色在探討如假包換的社會哲學問題
你是因為這些科幻作品在討論社會哲學,所以才去看嗎?
: 你可曾看過臺灣人認真看待哲學而非當成腦子壞掉才去碰的沒用東西?
你不就是台灣人嗎XD 還是你也認為那是沒用的東西。
: 你要說臺灣人喜歡寫一種作品,代表有這個風氣與文化。
: 臺灣沒有哲學教育,而接受文學教育的時候,選文絕大部分都是與現代法治民主社會相矛盾
: 的中國帝制獨裁時期思想所產出的作品。
西方或歐美的菁英教育,從小都要讀拉丁文經典,背誦凱撒與西賽羅的文章,
這些算不算西方帝制獨裁時期思想所產出的作品?(好啦 西賽羅是共和時代我知道。)
: 養出成熟的文化?
什麼是成熟的文化?是指大多數人喜歡讀嚴肅討論社會哲學的科幻作品?
那《飢餓遊戲》大為風行的美國文化,應該不怎麼成熟。
: 我認為很難。
: 還是繼續寫不需要這麼多包袱與底蘊的輕小說比較有商業價值。
: 畢竟大家都知道搞哲學的沒飯吃。
我也是這麼認為,歐威爾寫《1984》時,應該不是要拿來賺大錢的。
以上非刻意討戰,只是抱著同是科幻小說愛好者、就以嚴肅的心態討論看看。
丟個問題,以中文創作的《三體》是好的科幻作品嗎?
一般而言,我認識的不常看科幻的朋友,都覺得《三體》不錯。
但許多科幻粉朋友都認為《三體》很糟糕,書中有太多的一廂情願。
缺點包括:人物個性平面化,設定不嚴謹,劇情大爆走,還有嚴重的男性沙文意識。
如果將三體人設定成蟲族也就算了,不能溝通直接開戰就好,
但書中偏偏將三體人設定成與人類相同的高智能生物,且非常認同中國文化,
跟地球人好的同時,又耍陰攻擊地球人,劇情一整個火鳳燎原的感覺。
《三體》能夠得星雲獎,實在讓人不可思議,顯然評審應該沒看過二、三集XD
這些朋友中,尤其以娥蘇拉小說的愛好者對《三體》最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