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含有熊巫女 EVA 迷家的雷
熊巫女一開始看了三 四集之後沒時間看
前幾天看了版上一堆看似負評的標題,以為最後難道死人還是NTR了嗎
心裡非常在意終於在昨天把動畫補完了,也把版上的心得文都看了
說實話看完之後覺得心裡很不舒服,但是不是對於動畫,而是對於大家看待結局的態度
熊巫女要說黑暗,我只覺得良夫的祭品論有所爭議
分成幾個部分來討論(以下作為一個心理系且接受過心理治療的角度來...抱怨)
日本從二戰 泡沫經濟到自殺率飆昇(很多原因,一部份是父母生在黃金時代,成就無法超越
父母而導致的重大挫折)日本來自社會期待及同儕壓力比台灣大很多,實際上現在是否真的
檢討過後有減輕我很難下定論,但至少有反抗這種社會期待的作品出現,以EVA為例(也許
有更早的作品就有這種聲音存在,但是個人看動畫的資歷沒那麼深,歡迎版友補充)
個人認為EVA的TV版結局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真嗣接受補完,放棄面對"真實"世界,而選擇
了他理想中的世界(當然做為藍色窗簾的經典代表,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只
是個人對於TV結局的解讀)
再來是本季的迷家,最後結局小玉說了一句"逃避有什麼錯,要戰鬥不能逃避嗎?大家都
是不同的,也有做不到的人",這部動畫評價很不好,但我認為結尾分成兩組人,接受現實跟
繼續逃避現實這個處理手法完全沒有問題,接受問題跟逃避問題人生都可以繼續下去
再回到熊巫女,雖然覺得這個角色前後略有矛盾,但是良夫曾說過"夏 你雖然是熊 但已經比
人類還要像人類了,但可不能因為自己能做,別人做不了就責怪別人歐"
我們是普通人,這裡也不是戰場,到底要面對問題到什麼程度才能被大家認可
一定要戰鬥(面對)到死才是正確的嗎?
"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 "比你慘的人多的是,這算什麼陰影"作為一個比起日本,來自
社會的期待寬裕許多的國家來說,台灣社會上依然充斥這這種輿論,個人覺得十分遺憾
同理在某些拯救世界的作品中,主角中途放棄的情況通常都會被觀眾罵的很慘,就跟良夫說
的一樣"乖乖聽話,拎北有大義啦"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道德綁架
再來是夏的心情,換個例子來說,這就像對服裝設計有興趣的女朋友,終於要到巴黎去留學一
樣,一方面欣慰他可以達成願望,一方面又因為即將到來的分別而擔心、難過,這時女朋友突
然決定放棄這次機會,因為自己無法一個人離鄉背井生活,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說,會覺得這是
一個懦弱的女生,對於他放棄機會感到惋惜、甚至是憤怒,覺得這是個不成材的人,但是作為
一個男朋友的角度來說又是如何呢?一直以來都因為這是女朋友的願望,雖然不想分離但是
又不可能自私的直接勸退,現在好不容易女朋友自己想打消這個念頭了,心裡感到鬆了一口
氣甚至是喜悅訴她"不去也沒關係 留在這裡也可以"甚至是"我希望妳留在這裡",這樣要被
冠上洗腦的罪名我覺得是言過其實,不管夏心理是不是真的希望小町去城市,從夏整篇的行
為+最後的巫術來看既使夏心裡不願意,他也不是一個那麼自私的人,最後選擇放棄,是小町
自己的選擇,而且小町也努力過了,在故事中她多次提及擔心自己會變成只能活在村裡的女
生,也就是說小町自身有意識到問題,也實際上做出了努力(雖然對於觀眾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甚至在最後的比賽中也獲得了特別獎,我想這些都可以作為她沒有擺爛曾經努力過的證明,
既使努力過了還是輸了,既使努力過了還是克服不了,這種事難道現實世界裡不是數也數不
清嗎?
如果要下個結論,在我看來小町的行為最貼切的說法是葉公好龍,事實上小町憧憬的是她想
像中的大都市,當實際踏入時,發現理想與現實有所不同,小魯的經驗來日本讀書前也一直很
期待,期待在日本的生活會是麼樣,但是到了實際要出發的那個凌晨,心裡最強烈的
感覺是後悔,結尾小町確實是崩潰了,但是不是因為被洗腦,而是她努力過後依然無法接受這
段差距,沒有人知道小町如果繼續待在城市會怎麼樣,也許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也許全面崩潰
套句當兵常說的"撐過就是你的",那如果稱不過呢?
最後回歸現實: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人人平等,這個社會應該能包容各種人
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而已,但是我們並沒有因為這個理想遙不可及而放棄追求 停止推進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強者也從來不會為了弱者而調整腳步
社會上有各式各樣的門檻,當我是老闆的時候,我也不會因為他曾經有心裡創傷很可憐就選
擇採用他,我要選擇能力強的員工,但是當今天他是我的朋友 情人時,我不會設一道門檻
定期檢視,因為他跨不過而拋棄他,我沒有"義務"得停下來等他,但是我可以"選擇"是否停下
來等他,如果有人也有跟心理師談過或是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應該會知道,心裡師不是嚮導,
心理師不會指正確的路給你,只是陪著你的步調選擇前進、停下來休息甚至是後退,心理治
療裡我們關注的是個案本身,而不是怎麼達成個案被社會賦予的期待
另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詞真的太有名了,有名到跟大家不甚了解卻可以隨口來上兩句
"薛丁格的貓" "時空悖論"一樣,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只發生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甚至
在學理上難以定義(是的,除了瑞典被命名的那起搶案之外,我們很難說其他案例也是斯德
哥爾摩症候群),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事實上也不存在DSM裡面(好吧如果你硬要界定,他會
被分在PTSD下面)總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是一個"正式的"精神疾患名稱
打了這麼一長篇廢文,當然有人會說這只是動畫沒必要這麼認真...說的沒錯,我感嘆的是
舉例的三部動畫中,每個人都沒有擺爛,而是經過努力掙扎過後最後還是選擇逃避
我一直認為討厭真嗣的觀眾,是因為當時還年輕,認為自己比真嗣還強,而且還送兩個妹子
是我的話一定義無反顧坐上去,出於這種略帶嫉妒的心情而討厭真嗣
直到後來我發現似乎真的不少人是帶著"上から目線"在"評分"認為這種軟弱本身就是原罪
如果只是因為動畫走向跟期待不同而感到不爽,我想這是人之常情(A/Z ?)
但是如果大多數人是認為"逃避" "放棄"這種事是天理難容,感到憤怒,甚至是噁心
我想對於台灣社會的心理治療接受度,甚至是安樂死合法的推動這條路上來看,恐怕滯礙難
行,看不見一絲曙光
最後還是想再問一次:
"努力過後覺得還是辦不到,逃避、放棄真的不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