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論是這樣啦(不過我不是什麼作家就是),
看小說時,人眼跟腦的運作過程是:
眼睛讀取文字→
腦袋理解文字→
腦袋想像畫面
但是在理解、想像時,人的眼睛仍然持續的在看下一段文字,
雖然這個速度因人而異,但流暢的文筆應該做到讓人讀取到想像的過程是順暢的。
這邊我舉《9S》第一卷家暴來說:
—————
鬥真由後面抓住由宇的肩膀,但世界瞬間顛倒過來。雖然不知道她做了甚麼,不過可
以確定的是自己被摔了。鬥真立刻翻轉身體,用四隻柔軟著地。
鬥真莫名其妙地抬起頭來,就發現有東西已經逼近到自己的鼻尖。他還來不及理解那
是甚麼,就挨了一記猛烈到幾乎把他的脖子折斷的衝擊。身體朝正後方轉了整整一圈的途
中,鬥真才理解到那是人的腳掌。還好她沒穿鞋子,要是有穿鞋子,現在臉不一定是慘不
忍睹,這一踢蘊含了足以掏空意識的銳利度。
--可惡!
鬥真先用腳在背後的牆上著地,接著才下到地板上。
—————
在這一段文字中,男女主角的行動上沒有什麼多餘的敘述,
雖然不華麗,但正好讓人想像到第一步時,可以接著理解第二步,
因此腦中的畫面可以連綿不斷,有如看電影一樣流暢,
換成別的囉唆的作者,可能就因為旁白講太多數導致讀者腦袋在想像時變成……
「啊好,鬥真被丟出去了,下一步呢?
哎怎麼飛那麼久啊,我都看兩行了,
喔,由宇追上來補了一腳,然後呢?
拜託別再旁白了快告訴我鬥真飛去那了!」
也就是本來應該連貫的想像被過多的敘述硬是截斷,
這會導致腦中的畫面就像《UBW》動畫士郎對紅A,
打幾下就停下來嘴砲,讓人覺得「淦快補刀啊」。
當然,還有很多作者是連動作本身都沒有建構好,
大腦要理解力並想像需要時間,而敘述越不確實就會讓人花更多時間,
讓人在想像的階段停留太久也是不好的,
就比如川原爍的《SAO》,
他最愛用的戰鬥描述就是「我這刀很快,我這刀更快,我一刀比一刀快」,
他的戰鬥幾乎都是這種模式的敘述,
講了半天連個動作都沒辦法確實的敘述好,
讀者只能自己腦補刀光劍影,一點都沒有確實的動作畫面,
但還沒建構好畫面劇情就已經繼續進展了。
總之簡單來說,
「確實能幫助讀者想像的用句」、
「適當而不影響節奏的形容」,
掌握好細緻敘述跟簡潔用詞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好文筆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故事,好故事才是作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