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D781120 (蒼夜歌)》之銘言:
: 我不否認台灣有些電影過度強調本土元素,
: 但很多時候你不覺得強塞是因為「你對日本的在地文化不熟」,
: 而台灣就那麼大,一些有名的東西不管你住哪裡基本上都多少聽過,
: 在看到的時候就會有「啊這個東西很重要嗎幹嘛演的厭煩感」。
: 比如說《冰菓》動畫的最後一話整話圍繞在地方性質的真人女兒節人偶繞村,
: 如果今天演的是台灣,然後女主角設定是大甲顏○○的女兒,
: 最後一話是演媽祖繞境,你的感覺如何?
: 會多作品都會演的廟會,如果繞的是台灣各地夜市你的感覺如何?
: 大概都會覺得是硬塞吧。
: 今天是因為你對那些日本作品裡的活動感覺不熟、新鮮,才會不覺得硬塞。
: 啊,不過像是豬哥亮那種三流藝人下流當有趣的「本土味」完全是亂來。
台灣的本土味和台語很像,在戒嚴時代都有了強烈的標籤性。
以前台語在三種狀況下鼓勵使用。
粗話、壞人角色、窮困潦倒的人們。
隨著這樣的標籤被貼上後,台語就成了一股只有三字經、粗俗感的語言。
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記憶...
讓自己開始了「本土味」=不入流,無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