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uluma (墨駒)》之銘言:
: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現象
: 我有個國中開始就超宅的朋友
: (他那時迷櫻花大戰、天地無用、EVA,我那時候沒入坑根本聽不懂他在說啥的)
: 以前他是有紅的ACG就很熱衷投入討論表現出來那種
: 但是最近問他有沒有去看你的名字,結果他表現的就愛理不理
: 說跟風看的人太多弄得好像很流行,反而反感不想去看
: 但記得他上次去看言葉之庭是超興奮在FB足控足控一直發的
: 真的東西變的太大眾,會喪失原來的客群嗎?
個人剛好有這個經驗,不過是在別的方面,過程倒是類似。
有個徐姓女歌手,剛出道時歌聲及所作的歌曲,都給人清新乾淨明亮
的感覺,我那時瘋狂追逐她的官網及水管的影片,甚至往前追到比賽
期間的影片並全部收藏。
通常我會買到三張專輯時代表我心裡已認可該女歌手,但是在她出完
第二張專輯而且我也買了之後,我就開始猶豫要不要再繼續追下去:
一、我認為她的演唱方式已經變了,聲音中不再帶有以前那種會給人
力量的澎湃生氣感。
二、我認為她越來越重視往其它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少重視台灣。
三、我認為她的曲子越來越不動聽了。我現在仍認為第一張專輯的曲
子才是那個我曾經熟悉的歌手的感覺。
以上都是「我認為」。
所以當她出第三張專輯、大賣、熱門、該歌手被熟悉度大增、粉絲大
量增加時,我反而再也沒去買、也沒去聽、甚至粉絲頁也收回讚、也
不再關注這個歌手了。
做為粉絲,這或許很矛盾,不過我因此可理解部份新海誠粉,為何不
想去看君名的想法,但是市場的反映就是這樣:
一、徐姓女歌手不改變,支持者永遠小眾,發展永遠就是那個天花板
死胡同。
(我剛去她粉絲頁看,5x萬讚,跟以前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二、我認為她完全變了,但其實她也有沒變的地方。我最近才去認真
聽她第三張專輯的曲子,我認為從歌曲中還是能聽出她以前作曲
的那個調調,只是更大眾化,其實骨子裡還是她。
三、身為公眾人物,支持者變多,影響力才會增加,她的創作理念才
能被越多的人知道進而認同。
所以我祝福她,雖然我已經沒再關注她。
那回到新海誠這裡。有些人可能認為新海誠變了,但就我單純只看過
言葉之庭及君名來說(沒太去研究什麼是"新海誠"),我認為他沒變,
畫面一樣乾淨澄澈,光影掌握一樣很好,超清的地方還是驚人地清晰
,背景 BGM 跟電影還是那麼地搭,巫女舞的段落非常地觸動人...
或許正是因為我對他的瞭解不深,反而我可以很輕鬆就接受在言葉之
後的這個君名的作品,因為我確實認為這部作品還是很新海誠,我想
看的動畫,就是這種如同實景照片般細緻的背景呈現,以及沐浴在與
劇情非常搭的 BGM 旋律的感覺。(歌曲就不評論)
那如果是從很早期就追新海誠作品的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吧!
比方認為君名太商業化、劇情太俗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