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但還是稍微解釋一下好了:
美國的高中(甚至整個教育制度)並沒有所謂的「班級」,
不像台、日,我們從小就很習慣的制度,一群學生有固定的班級,還有固定的導師,
所有學生上相同的課程(選修課等需要更換班級的較少)。
而美國的學校則是從小開始就採用類似於大學的選課制度,一年級生想要選二年級的數學
也可以,只要你通過認證;你程度不行會被叫去修初階的課程,但只要通過畢業門檻都好
這樣的制度會導致,活躍的人物真的會成為非常非常知名的校園風雲人物,
然而邊緣人往往會更加邊緣而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台日的分班制度使得即便如同比企谷之流,每天在校16個小時也至少會與同班的三十幾位
同學朝夕相處,再怎麼邊緣其實都有人記得你,但相對地如葉山這樣優秀的學生,即便在
社團或者各方面都有活躍的表現,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隔壁班那個很厲害的傢伙」,
沒有真正的互動機會。
所以,日式作品有介紹這樣迥異於我們熟悉的文化制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