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話,我總覺得媒體給遊戲評分最大用途應該是給讀者一個判斷是否入手的指標
可信度/共鳴度高不高,多少可以從以往的評分來做參考
以現在常講的就是陰德值
實際上應該也多少人都是這樣,也因此各大遊戲廠(尤其是歐美廠)也相當在意這分數
算是有相當影響力的-metascore,他是統計了大量媒體的評分
然後每間以不知名的標準給於權重,然後得出一個勉強算是客觀的評分
這也算是現在最有指標性的評分依據了
有多有指標性呢,當年黑曜石幫bethesda代工fallout NV
傳言就因為得不到B社滿意的分數(印象是90分以上),所以最後就只能拿到基本代工費
同時這款也可以做完評分不代表一切的代表作,雖然最終只有88分的FONV
評價卻是遠高於拿到9x分的fo3跟fo4
而進一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不知道是啥時開始
(翻了一下之前自己寫的遊戲感想,2011年還沒有 2012的Diablo3就開始了)
媒體給分數開始越給越晚,像是Diablo3的時候就已經是發賣前一天才公布了
而這種情況似乎到現在已經變成常態
雖然不見得有直接證據,但是種種結果都可以看出來遊戲廠有多在意評分對銷售的影響
也因此到了這刻,已經有點搞不懂這個評分的存在意義到底在哪
畢竟....預定的都預定了 有一種放馬後炮的感覺
感覺已經變成玩家間無聊飯後筆戰的參考玩意
到了今年甚至有一個在metascore有比較高影響力的媒體宣稱
因為某遊戲廠不給他們發表新遊戲的評分,
所以他們跑去寫了一篇該遊戲10年前系列作的評分
如果走到連媒體能不能打分數都要看遊戲廠臉上的話
這評分的意義存在應該會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