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還是有太多人因為一知半解,對中國有過於誇張的幻想w
在最近兩次的五年計劃中,ACG產業兩度被包含在文化創意計畫作為項目。
概念上,可以視為是政府拿錢出來拋磚引玉。
但實行上,經常成為這樣的流程:
中央給預算讓地方做"政績",再依"政績"繼續給錢,核心思想是
"趕上進度與劃定目標比品質重要"
重點是"有東西給人家看"而不見得是做出來,所謂有得看也就是"有做"
放在動畫製作面就是-
於是地方電視台認為有拿到符合上面目標的東西放就可以了。
順帶一提商業面虧錢算常態,但因為是拿補助過活的所以某種程度上沒差。
於是能夠在政績前提下交出東西的廠商受青睞 (簡單說是以產量決定補助金額)
於是,即使粗製濫造的作品,也能一直推出續作。(同上)
換句話說,實際追求優秀成果的官、民,有時反不受待見。
這幾年我比較有印象的是大聖歸來,那叫一個四處碰壁啊。
而受待見的例子...還滿多的其實,我個人會舉豬豬俠...
至於地方電視台的TV番? 嗯,就是很標準上面講的狀況。
更簡單地說,是一個追求上下交相賊的流程-但凡政府皆如此,只是我這幾年
在中國看見的多到無法形容。
所以要說這個叫造鎮計畫? 別鬧了。
簡單一個點就是:
為什麼會有三個以上的地方政府在不到一個月內發布極為類似的"政策"?
你想通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在講什麼。
順帶提一下所謂中國人"童年滿滿都是"國產動畫
講白了就是無知。我說真的。
不過不怪你,對事情沒研究,看到陰毛就以為有根雞巴是很常發生的。
90年代中國國產動畫面對進口作品,開始脫離長片為主的風氣,然而,
上海美術廠的美術風格與製作形式已經不受待見,
當然上美作品是很優秀的,以前台灣也播,但在改革開放後,直接被打到瀕死。
因為商業性真的不能比,上美畢竟是很學院派的。
所以你會發現,上美明明在90年代還作了一些TV番,但最被記得的是葫蘆娃。
因為年代還算早,沒有碰到強烈的進口作品競爭。
(不過看過初代葫蘆娃的人現在少說也三十啦...)
那麼,上海美術廠是什麼性質?
國家預算支持的實驗單位,蘇聯也有這樣的制度,用國家預算集中養一批人,
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東西 (所以作畫品質跟實驗性都很值得一看)
而在慘遭進口作品屌打,連國家管的電視台都不賞臉的情況下
(不然你以為他們怎麼吃到日本人口水的? 連省級電視台都買日本動畫啊)
(最後的防線是中央少兒台)
中國政府到最近十年才開始試著挽救。
第一件事就是限制進口量、訂立電視台播放比例。
這又要回到前面講的,政績。
有播放比例所以有節目空檔要填,有空檔要填所以趕進度很重要,趕進度可以拿到
補助所以趕進度超級重要。
可是品質這麼爛,補助去哪了?
套個台灣笑話:
縣長請市長來家裡吃飯,指著外面的天橋說,有一半在我家
市長回禮請縣長吃飯,指著外面的天橋,縣長說哪有什麼天橋,市長說,就是我家。
總之
覺得中國飛天遁地好棒棒?
那,接不接受政府大筆大筆不計回收猛砸錢搏名聲作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