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的武力排行演變是不能看正史的,正史跟本不重視呂布,
他會被提起來,通常都不是因為武藝,都是拿去比喻反覆無常的小人。
反觀在三國後兩百年間基本上變成猛將武勇代名詞的關張二人(尤其是關羽),
呂布真的無足輕重,連他手底下的張遼都可以進武廟,呂布一次都沒進過。
所以必須要從民間傳承找線索。而說到民間傳承,
當然就不能不提到呂布被提為武力第一的主要理由: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的故事流傳很早,《演義》的原型《三國志平話》,
跟元雜劇《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鄭光祖作)都有提及。
而在早期的故事中,呂布是打不贏三兄弟合體,
甚至是小輸張飛的──雜劇中呂布跟張飛打了幾回合呂布就說要「小歇一小歇」,
想耍詐來打贏張飛;《平話》中呂布敗給三兄弟隔天再單挑張飛,
直接被張飛打敗。當然這樣的編排有一點不合理,
畢竟如果呂布連張飛也打不贏,就沒道理非要三兄弟一起上才打得贏,
所以《演義》在情節上就做了更動。提到《演義》又有點麻煩,
因為《演義》又有毛版跟嘉靖版的分別。在嘉靖版的描述中,
最初跟呂布打的張飛打到後來漸漸「槍法散亂」,顯見贏不過呂布,
要三兄弟齊上才能打贏呂布,至於毛版則刪去了張飛劣勢的描寫,
僅說關羽加上張飛三十合內也「戰不倒呂布」。
呂布的實力已經比最初的版本已經有顯著的提升,日後的說書又加以擴大。
《吉川三國志》以嘉靖本為基底又更加擴大解釋,在吉川英治的筆下,
呂布即使被三兄弟夾擊也仍然有嘲笑對方的餘裕,這也變成日後日本方的主流解釋,
而在中國的評話,則衍生出「一呂二趙(馬)三典韋」的說法。
呂布後面的排名是有變動過的,(比如說老趙是毛太祖欽點上位)
但呂布坐第一的位置則少有爭議。
當然這是因為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不斷地持續改進跟精緻化,
以至於呂布身為大魔王的形象越來越深植人心,
再加上日後的三國故事也不斷強調呂布武藝,造成呂布給人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強悍的武力。
至於呂布被捧成武力第一有沒有一百年....我認為很難講。
呂布的武藝被突出化的確是從《演義》開始沒錯,
但我並不認為《演義》有把呂布當成全書武力第一的想法,
這種印象應該是來自後來講述《演義》的人的追加解釋,
但除非有更多關於那個時代三國故事演變的史料,
不然很難確定呂布的武力第一說法是從甚麼開始流行的,
至少只能說大概進入二十世紀後(評話+《吉川三國志》問世),
這種說法就已經算是一種主流。
我想大概可以從二十世紀開始在往前抓個一兩百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