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日本大名鼎鼎的「金閣寺」英文怎麼翻?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還是像龍山寺善導寺那樣,翻Kinkaku Temple?不過呢,日本正式的翻譯是Kinkaku-ji,完完全全的日文,目前外國多有希望修正的聲音,像是寺廟Ji改為Temple,神社jinja改為shrine等。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與Kinkaku-ji是翻譯的兩個極端,前者是盡可能的把字彙中的意義翻出來,後者是盡可能的把原文的原汁原味翻出來,在允許的範圍之內都使用音譯,而Kinkaku Temple是折衷,也是比較普遍的翻譯方式。
在翻譯上,原汁原味與意義的取捨是極端困難而且眾說紛紜的,比如說如果今天某輕小說原文文筆極爛,那我們在翻譯時要不要取其意義,「修正」其文筆?像是海明威的小說用字精簡,大量使用代名詞,文中的he是誰?she是誰?都要仔細推敲,像文字迷宮一樣,那我們在翻譯時要不要把模糊的代名詞點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海明威的作品各家的翻譯字數差異都很大的原因。
原汁原味的翻譯是我喜歡的,因為我覺得讀者有查找資料的義務,這與我老師就偶有矛盾,不過確實原汁原味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大眾通俗作品是否有必要搞得很複雜,很「異國」?像是文中有「沃爾瑪」,對美國而言就像我們說大潤發一樣,但對台灣讀著來說,就有距離感,通常一般的小說會加譯註,而有時電影字幕就直接用大潤發,達成「內化」的效果,玩這種梗最極端的就是辛普森家庭的吧。
原汁原味的翻譯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意義抹去」,比如說第一段的Kinkaku-ji是啥?這也是困惑外國觀光客的地方,另外像是「哆啦A夢」,其ドラえもん實為「銅鑼(銅鑼燒日文:ドラ焼き)衛門」的意思,但是標題完全看不出來,另外是「句法問題」,比如說告白時,「我......喜歡你」,日文是「私は貴方......好き」,日文的特別之處在於受詞擺在動詞前面,於是我們常常聽到那種「我對你......喜歡」的怪翻譯,個人覺得這種翻法還蠻糟糕的,如果是我會用「我想我......喜歡你」比較有感覺些。
然而意義的翻譯也是有問題的,比如早期的葉大雄、秦博士,為了達成「內化」的產物,也就是說從道地的日本名字,換成道地的台灣名字,相信「獵人」中小傑也是取其簡潔的方式翻成的,這種翻譯方法在名字上現在已幾乎棄用,但在電影片名還是會出現,很多恐怖片名都很簡單,像是The Conjuring、Orphan、Zombieland,就翻成「厲陰宅」、「孤兒怨」、「屍樂園」等,自成一格、朗朗上口而且印象深刻,不過太多就有些物極必反了。
另外要達成意義翻譯的完全實現,客觀上來說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海明威的作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怎麼翻?「白象似的群山」?但是白象既描述文中懷孕女角的樣子,
還有在英文中white elephant同時也是「華而不實之物」的意思,暗示一直要女角墮胎的
男角對於腹中小孩的想法,這一切有辦法用中文完整表達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我也曾在
某電影上看到Peacock Gym,翻成「孔雀健身房」,然而這其實是有明顯的性暗示的,但是
受限於字幕,無法呈現。同理,在日文中我們如何處理ドラえもん的中文翻譯?中文比較
少有的敬語怎麼處理?這些都是很難有兩全其美的作法的。
當然還會有商業上的考量,像是刺激1995、心之谷等,個人實在覺得心之谷翻譯的有夠糟糕,跟風之谷導演又不同人,而且這部是我最喜歡的吉卜力作品...
也因此,翻譯實在是一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以後買書的時候,除了作者,也多多關心一下譯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