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三王宴的部份,主要是阿爾托莉雅的部份,
內容基本上包含廣播劇跟設定集之類的。
三王宴是《F/Z》中一個氣氛被寫得很棒的嘴砲戲,
當然背後的爭議不少,
撇除歷史傳說背景、原案人物設定等要素,
三王宴彰顯的東西在描寫上當然是很成功,
然而儘管「征服王」伊斯坎達爾彰顯的王道被不少人當成什麼聖經在看,
整體看下來其實是非常微妙。
三王宴追根究底在嘴砲的只有伊斯坎達爾跟阿爾托莉雅,
伊斯坎達爾——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奇妙的點,
就是他的征途最後是打到印度發現打不太贏,
然後旗下大半兵將起了厭戰情緒,不再想奉陪「征服王的偉業」,
逼得伊斯坎達爾如果不想被士兵叛殺,就只能乖乖班師回國,
對歷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既然存在這個歷史事實,
王之軍勢這個寶具的原理、
「所有將士都與伊斯坎達爾懷有同樣心象風景」就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TM世界線的伊斯坎達爾可能沒有經歷這個」,
但我個人傾向如果沒特別設定就是按史實走。
反過來說,如果伊斯坎達爾這種樣子也能稱為「王的志向即臣民志向」,
那毫無疑問阿爾托莉雅也該有類似的、能召喚圓桌騎士團的寶具,
畢竟連新選組這個程度的組織都有「誓言的羽織」這樣連續召喚寶具了
(此寶具在《F/GO》中沖田設定上持有,但遊戲不能使用)。
講回來作品,阿爾托莉雅的認知跟伊斯坎達爾的認知能不能比較?
答案是完全不行。
伊斯坎達爾的狀況,他未成王時馬其頓就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國家,
他甚至還對自己的父王說要他留一點土地來讓他征服,
也就是這傢伙根本是從小想征服世界的中二病……
他並不需要憂心國家會因為衰弱而毀滅,相反的他的祖上給他的基業好得很!
這也就是為何伊斯坎達爾能專心在征途上。
阿爾托莉雅完全相反,從廣播劇《GOA》來看,
不列顛在阿爾托莉雅誕生前就已經搖搖欲墜了,
姑且不論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不列顛是因為神代衰退而註定消亡」這點,
不列顛呈現在當時人面前的就是土地貧瘠農產不足、
強得活像外星人的外族入侵、羅馬等大國虎視眈眈、
前任王死後諸侯割據未能統一、
有一條島嶼化身的巨龍打算滅國等隨便一項都會毀掉國家的狀況,
估計是因為狀況太多反而互相平衡,才讓不列顛存活到阿爾托莉雅成人。
在這個背景下,阿爾托莉雅唯一的志向就是救國救民,
從一開始的基礎就跟伊斯坎達爾完全不同,
立志救世的王努力了二十年,國家卻在只差一步的狀況下因背叛而滅亡、
跟只想探險追夢的王最後因缺乏遠見把自己國家給毀了,
就「接受度」來看,一開始就立志救國阿爾托莉雅無法接受也是理所當然的。
個人對三王宴的解釋上,
還有一個可以說一半是腦補的要素說明導致阿爾托莉雅難以反駁甚至動搖,
其實這個是從設定上延伸的就是,
玩過本篇遊戲的人應該都知道,阿爾托莉雅作為英靈並不完全,
她是被固定在劍丘上「臨死前的那一刻」,本人還未抵達英靈座,
每次都是從那個國家剛毀滅的狀態被召喚的,
也就是心態上,雖然總是被忽略,但阿爾托莉雅一直是被固定在最悔恨的那個時間點,
相反的伊斯坎達爾是完全的英靈,他在英靈殿可以反覆沉澱思考的時間很多……
至於不懂人心這點,與其說阿爾托莉雅不能懂人心,
不如說她要做的事本來就該不懂人心,
本篇跟《GOA》多次強調阿爾托莉雅有犧牲少數換取勝利的做法,
這也是「為了不列顛存續的必要手段」,
如果換成任何一個「懂人心」的王,
想必會被質疑「這犧牲是為了私利」吧?
只有在王本身建立起「一切為國無私無慾」的形象時,
臣民才能一時的接受,
當然,無論哪個時代,接受犧牲都頂多是一時的,
不列顛的人民在阿爾托莉雅只剩一步就能成功完成帶給人民平穩生活的目標時,
放棄了王帶來的願景,接受莫德雷德的挑撥給自身帶來毀滅,
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
「只是,王守護了國家,但國家沒有守護王」
這是本篇留下的,對阿爾托莉雅一生的註解,
我認為除了玩梗之外,
「亞瑟王不懂人心」真的是只有阿爾托莉雅有資格對自己說,
畢竟她真的是沒有犯什麼錯,
在劍欄之戰的時間點,其實也是「為國的正確犧牲」總算能告一段落的時間點,
然而人民明知亞瑟王沒有錯誤,
仍然決定在那個時間點跟莫德雷德那個神經病一起背叛,
真的也不是什麼能怪到那根呆毛上的事情。
淦,明明福袋我想要的是阿爾托莉雅,給我來沖田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