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縮網址:https://goo.gl/XbaUT6
※ 此訪談翻譯僅為學習所用,禁止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使用。
專訪:《來自深淵》作曲家 Kevin Penkin
by Callum May, Oct 4th 2017
當訪問到日系動畫的創作者時,很少有機會遇到非日本籍的創作者,而其中來自我家鄉澳洲的,更是少之又少。作曲家 Kevin Penkin,他為《來自深淵》這部動畫所製作的音樂,已經被盛讚為今年度最為迷人的原聲帶,在莉可與雷古勇往深淵的探險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於一個粉絲而言,我有幸聯絡到 Kevin Penkin,來跟我們談談他的事業,以及劇中的作品。
TVアニメ「メイドインアビス」PV第1弾:
https://youtu.be/MuboGrmPDIg
Q:你所有的動畫原聲帶作品,似乎都是與 Kinema Citrus 合作的。
請問你是怎麼開始跟他們合作的呢?
A:我會被 Kinema Citrus 吸引的契機,是他們的一個叫做《Under the Dog》的專案,那是個 30 分鐘 OVA 的案子,它在 Kickstarter 上募集了到超過 875,000 元美金。從那之後,我就在其他的案子像是《Norn9》上與 Kinema Citrus 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關係,以及最近的《來自深淵》。
《Under the dog》 的 Kickstarter 募資頁面: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774031583/under-the-dog
Q:你會期待與Kinema Citrus製作以外的動畫合作嗎?
A:那當然。雖然這不是我所能做決定的,但那當然。我很樂意接受任何動畫相關的工作,因為我真的非常熱愛這個產業。如果我有任何機會與其他不同公司的專案合作的話,那絕對是我的榮幸。
Q:請問你對《來自深淵》這個專案的第一眼印象是什麼?你那時讀了那些部分?
A:我那時候拿到了其中的前四本,而我馬上就被土筆章人老師所創作的世界給吸引。在這個專案早期,我是一邊瀏覽著整套書,一邊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或美術圖來製作成音樂的。
Q:誰是你《來自深淵》這個專案中最常聯繫的工作人員?你都問些怎樣的問題?
A:我有個音樂監督叫做飯島弘光,是我幾乎每天都會聯絡討論的人。每兩個禮拜,當我們累積了一大堆寫好的原聲帶之後,我們會再與小島正幸監督及小笠原宗紀製作討論原聲帶的現況。我們會討論是否有哪些點需要考量,或者哪些東西需要被修改。基本上就重複著這個步驟,直到我們準備好進行錄音、混音以及最終定案。
https://i.imgur.com/u67L9lF.jpg
Q:你在製作《來自深淵》的音樂時,有得到哪些指示,或者哪些材料嗎?
A:除了整套漫畫,我還有拿到許多背景圖片,以及概念插畫可以參考。試著將視覺可見的獨特色調,以及音樂的「色調」銜接起來對我來說相當重要。舉例來說,觀察著前景與背景完美的相互輝映,給了我許多靈感。像是我寫了些小編制的樂器合奏,然後再把場景拉到空曠巨大的空間去錄音。作為一個象徵,象徵著莉可與雷古在探索著巨大無比,廣袤無垠的深淵。
Q:可以請你再詳細描述你是怎麼展現音樂的「色調」嗎?
色彩是怎麼跟音樂產生關聯的?
A:或許我給些例子會比較好解說。先概括的從雷古開始講起好了,雷古是一個同時具有機械的部位與有機的身體的角色。所以在寫他的曲子時,結合有機感的以及機械感的音源,就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情。
更精確一點來談音樂的「色調」這件事。色彩提供了我們非常多的資訊,讓我們感知到許多重要的東西,像是相互關係,以及物件之間的距離之類的。聲音也具有同樣的特質。這取決與你如何將聲音之中的重要元素(音調、音色、和諧感、音量等等)組合起來,控制他們,使其相互補足,或者相互碰撞,如此便能產生出非常特別的聽覺體驗。在原聲帶中的幾首曲子,如《Roar of the Abyss》,就具有著上升的質感,以及不停爬昇的音程。
《Depths of the Abyss》是另外一個讓音調隨著時間緩慢「爬升」的例子,象徵了隨著深淵上升,深淵逐漸圍繞、吞沒主角們的過程。此外還有一個相反意義上的曲子,《Made in Abyss》,其中下降的弦樂段落,象徵著莉可與雷古下降到了深淵的世界。我個人認為對這些概念的想像,對於想要去建立音樂的「色調」,去補足或增強那些將呈現在螢幕上的畫面時,是件非常有用的事情。
TVアニメ「メイドインアビス」Kevin Penkin メッセージ:
https://youtu.be/WZwEdAwhU04
Q:你對於自己的作品會怎麼在動畫中被使用了解多少?
比如你會知道《Underground River》將在第一集的第六分鐘處
被用在介紹世界觀的蒙太奇剪輯中之類的事嗎?
A:日本動畫中音樂的同步,跟我之前在倫敦或世界其他地方參與的影片製作有些不同。在我有限的動畫工作中,我通常被指示不隨著畫面去創作音樂,在隨後的製作階段才會將需要的畫面與音樂銜接起來。這可能使得為什麼有時候日本動畫音樂看起來會像是音樂影片。根據我經歷的以及我所能研究的,我看到了許多監督花費了超乎一集動畫的大量時間,去處理音樂的輪替,讓觀眾可以從中「呼吸」。
《Underground River》是一個這種情況的絕佳例子。你在《來自深淵》的第一集的前六分鐘中就得到了許許多多的資料,諸如角色、他們的動機、世界觀、怪物以及動作,都在這短短的六分鐘裡面被交代,因此花費接下來一兩分鐘,讓觀眾去消化這些資訊,就是很成功的作法,而音樂在這個時候就幫上了忙。
Q:你同時因參與《Necrobarista》及《Kieru》兩款澳洲獨立製作遊戲而廣為人知
是什麼吸引了你參與澳洲本土的遊戲,即使你已經在國際舞台上露過臉了?
A:作為一個像我一樣的澳洲人,澳洲遊戲的有趣以及獨特性讓我感到非常驕傲。我始終都與澳洲的遊戲保持著聯繫,所以就算我人現在住在英國,但事實上我依然可以與那些住在家鄉的朋友們一起製作遊戲,這是很特別的事情。
Q:很少有機會看到澳洲人參與到日本動畫的製作中
你認為日本以外的音樂家參與動畫的製作會變得越來越常見嗎?
A:你跟我差不多是同樣的年紀,這代表我們或許都是看著電視上播的《七龍珠 Z》長大的,對吧?事實上,《七龍珠 Z》有著兩個版本的配樂,分別是在 FUNimation 上播映的英文配音版以及原音日文版。所以我其實是聽著 Bruce Faulconer 的配樂長大的,而不是菊池俊輔的原版配樂。其他還有像是《血戰》與 Marc Mancina、2012年的《ZETMAN》與 Gabriele Roberto、以及 Evan Call也做了一些。所以我認為,或許當日本以外的音樂家參與日本動畫的製作變得越來越頻繁的同時,現在也有許多先例已經進行好一段時間了。
DBZ Faulconer vs Kikuchi Analysis:
https://youtu.be/TA38_Cp2uRM
Q:你覺得為遊戲作曲與為像《來自深淵》這樣的動畫影集作曲有什麼不同處?
A:就我自己來說,為遊戲、動畫,或其他東西作曲基本上都是從同樣的地方開始的。我覺得如果妳有辦法精確抓住那個專案的概念或者/以及調性,那你已經完成一大半了。接下來就只是取決於個人對於那個專案的需求。遊戲基本上會比較接近互動的角度。如果是影片或著電視,你就需要了解到你是為了畫面作曲,還是像我前面提到的,沒有時間約束的情況。差不多就是那樣來的。
https://i.imgur.com/9nwSL0v.jpg
Q:那你覺得《來自深淵》這部作品的概念/調性是怎樣的呢?
A:《來自深淵》是一個可以如此分別精細地去處理音樂編成的好機會。我們有類比合成器、現場錄音、人聲取樣、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在嚴密控制下以製造出獨特的電子原音質感。要在哪裡錄音也是當時一個很重要的討論議題,而我們最後決定在維也納的一個叫做 Synchron Stage 的工作室進行。
Synchron Stage Vienna:
https://i.imgur.com/4ybyqdQ.jpg
Synchron Stage 是一個位在維也納中心外圍,大型且十分先進的錄音設施。我要求了一個特別編製的室內管絃樂團,包括了三個小提琴、三個中提琴、兩個大提琴、一個低音提琴、兩個長笛、兩個豎笛、一個巴松管、兩個法國號、一個小號、一個長號、以及一個低音號。總計十九個音樂家。每個音樂家都有他們各自的「獨奏」段落,這代表在一段音樂中會有十九種不同的聲線同時演奏。
之所以會想到這樣的編制概念,是為了表現深淵探險的小規模特性。所以我將這樣一個小編制的獨奏家樂團,放在一個可以容納超過一百三十個音樂家的空間中,對「每個成員都身處在巨大的地底洞穴系統中」這樣的概念是一種完美的音響比喻法。也剛好,我們得以有幸與這些好得不可思議且技藝精湛的音樂家們共事。
Q:如果有個機會讓你與一個現役的動畫作曲家共事,你會想到誰?
A: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老實說,我認為我比較傾向於在某些人經驗老道的人身邊研習,而非與他們肩並肩共事。如果我能夠偷窺像是 Cornelius(小山田圭吾)為《攻殼機動隊 ARISE》的作曲工作,或者偷偷旁觀菅野洋子為《東京殘響》的作曲,那絕對,絕對能增廣我的見聞。儘管如此,Flying Lotus 才剛宣布成為《銀翼殺手:2022 大斷電》的作曲,我願意做任何事以參與其中,就算它這幾天就要播了。(笑)
Q:《來自深淵》是本年度關注度最高的動畫。請問你對這反應的感想是?
A:我無法跟你形容我對於這樣的反應有多高興。製作原聲帶是非常艱苦的。這些音樂事實上非常實驗性,並且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投注大量的時間以及努力。是所有人聚在一起才完成這個作品,而我對這個結果真的是欣喜若狂。
Q:非常感謝你的努力,我們也會繼續引頸期盼你的下一部動畫!
A:謝謝!
========== 個人感想分隔線 ==========
我是昨天晚上在 Kevin Penkin 的粉專上看到這篇專訪
(對,我知道他有粉專的瞬間就秒訂閱了XD)
由於敝人正好在準備托福考試,所以想說試著翻譯看看作為休息。
由於是第一次嘗試這種長篇文章翻譯,如果有任何翻譯錯誤或不夠通順的地方
也還請各位前輩高手不吝指正,我會立刻修改,謝謝大家的包含!
說真的一邊打字一邊聽原聲帶,真的鳥肌不斷
為了錄音遠赴維也納,還請了室內管弦樂團實地演奏
除了讚嘆 Kevin Penkin 這個年輕作曲家的才華
如此嚴密富象徵性的錄音手法也著實讓自己佩服不已
也難怪這誠意滿滿的原聲帶及動畫會如此地讓人沉醉
希望以後能再更多動畫或遊戲作品中看到他的名字
大家也可以去 Amazon 或 iTunes 上支持一下,這張真的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