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 四月是你的謊言
裡面出現了,同一首曲子,因為演奏者不同,而聽起來感覺不一樣
像是「這真的是蕭邦的XXX嗎? 聽起來跟前面的人都不一樣」之類的情節
或是,藉由曲子傳達一些演奏者的心理、情緒、想法
「你喜歡哪一個呢?長頭髮的女孩子?還是短頭髮的那位?」
「耶?才沒有這一回事?」
「才怪,你的曲子都傳達的一清二楚了。」
仔細想想,這樣的情節還蠻常見的
甚至連古代的故事都有這樣的情節
蔡邕是東漢時的大音樂家
有一次,一位朋友請他吃飯。他剛走進朋友家門,聽見裡面有人在彈琴。
他聽了一會,說:「請我吃飯,為什麼這琴聲中卻透著殺氣呢?」於是就
回去了。朋友忙去追他,並問他為什麼,蔡邕就實說了,大家都很驚訝。
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一隻螳螂準備撲向一隻鳴蟬,我擔心
它撲不到。這大概是你說的殺氣吧!」
我覺得很奇怪
如果是作曲家,那他可以寫曲,讓音符的不同,傳達出不同的情感
但如果是演奏家,基本上都是依照樂譜演奏
不能擅自變調,或改變節拍,讓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感覺
而比賽用的也是鋼琴,連樂器都被指定了
那這樣,除了有沒有彈走音之外,有沒有彈錯節拍之外
真的能讓人覺得「這首曲子因為演奏者的關係,讓曲子聽起來的感覺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