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8-06-29 20:52:26http://www.chuapp.com/article/285495.html
獨步千古的畫工,未能匹配的團隊:鄭問紀念畫展感想
鄭問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巨匠。作爲藝術家,他有著極爲紮實的基本功、求新求變的創意、
全神貫注的魄力;作爲漫畫家與美工,他有著一個職員最寶貴的自律性;作爲一個人,他
有著忠直、仁愛、俠義這些令人稱道的傳統美德。然而,在《阿鼻劍》以後,鄭問却再也
沒有得到足以匹配其畫技的劇本,沒有得到其他領域的超一流人才與他合作,於是在創作
上未能再有更加經典的作品,在經營上也局限於眼前,而未能在生前就爲自己和整個行業
謀取更加健康的環境。
今年6月16日至9月17日,鄭問紀念畫展“千年一問”於臺北故宮展出。以漫畫家登上故宮
這個大雅之堂,受到政界、學界與業界的一致尊崇,鄭問應該是第一人。然而老實說,大
家都看得出政客只是沾他的光,學者口惠不費地肯定一下這位和正統(能在拍賣市場賣很
多錢、能支持很多高端論述的)藝術圈井水不犯河水的同胞也不難;業界倒有不少是與大
衆一樣真心敬重的,但真要對得起鄭問,就應該多方聯合,把現在這低迷的創作環境搞好
,讓今後的漫畫家還能在出道前多練一些鄭問練過的基本功,出道後擁有比鄭問生前更好
的合作團隊。此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我們能真的做到。
我在周二和老爸老媽一起去看了這個展覽,買了畫册和紀念文集,方才知道:鄭問在2003
年以後,到北京出任了華義《鐵血三國志》的美術總監,2008年又做了金山烈火團隊的《
封神榜2》、《月影傳說》美術總監,2014年又擔綱了一款《戰神魔霸》,都是網遊,而
這些遊戲的名字我都還是第一次看到,通常這就意謂著它沒有成功。剛剛查了一下,《鐵
血三國志》轉換開發工作室以後又開發了很久,後來沒有正式推出,其他的遊戲似乎大多
也都停運了。
展覽可以隱去不理想的部份,只突出鄭問的畫作,並且稱頌說他帶出了大量優秀的畫家和
美術從業者,在國內著名的遊戲公司延續著他的言傳身教。然而現實是那些遊戲的壽命並
沒有比鄭問的漫畫長,而網遊這種體裁,可想而知,也不能發揮鄭問在藝術上的表現力。
即便插畫好看,若遊戲不好玩、劇情不精彩,那也白搭。
這場展覽中,特別爲《鄭問之三國志》闢了一個專區,完整展出鄭問所畫的100多張插畫
與肖像,其中一些大幅作品,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的《長坂坡》,的確是劇力驚人;導覽也
指出,那百餘肖像各使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思路,可謂鄭問畫技完全成熟的綜合展現。但很
可惜,我記得的是《鄭問之三國志》這款2001年的PS2遊戲評價並不高。根據導覽所述,
這是日本Game Arts的老闆給了鄭問一個“無期限”,等了4年收齊鄭問的畫,才交給底下
人做出了遊戲來──詳情尚待考證,但我剛剛去搜了一下遊戲影片,結果只能嘆息。
當然,這裏鄭問只負責畫畫,其他方面的不足,不是他的責任。但爲什麽這麽多年,他都
沒有跟到真正靠譜的團隊呢?根據他在北京所帶的同事商偉光的說法是:老師的電郵信箱
裏,塞了500多封各種各樣的合作邀請,而鄭問老師完全沒有打開來看過,就只專注在眼
前的工作。
如果鄭問稍微有一點現代人的活泛心思,多一點普通人的社交,當不至那麽短於謀身。
有一則故事是,鄭問在1998年曾幫一位罹癌的漫畫家義賣籌款,親自擺攤簽名,且低調不
聲張。這故事非常符合“爲善不欲人知”和“深藏身與名”的傳統道德、俠義精神,但反
過來看,鄭問是自己被這種觀念束縛住了。以他的鼎鼎大名,他完全有辦法做得更多更好
,然而這不是他的性格。以他的本領,他完全可以組隊進軍世上第一流的遊戲公司甚至藝
術市場,但是他沒有,他似乎就是一直守著努力工作、專注當下、重視身邊情義的信條。
或許這等樸實,和他窮人家小孩的出身有關。現在我們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講一堆生意經
,指出這種藝術家需要配上有戰略眼光的經紀團隊,然後可以如何如何;然而,當年鄭問
就是沒有配到這種隊伍,他和時報出版集團、和馬利(郝明義)、和日本的合作,都只是
一案接一案的,沒有長期、整體的生涯規劃;在遊戲公司做的這十幾年,從結果來看,似
乎也該算是埋沒了。
而現在大家都已經很懂生意經,却無人有鄭問的功力了。基礎扎實的美術科班生並不少,
問題是,鄭問那種厚重的風格,和當前輕鬆娛樂、光鮮刺激的風尚,根本就不是一路。鄭
問曾經在訪談中說“我不會畫可愛型的人物”;我們還可以說得更徹底一點:他不會搞笑
。鄭問漫畫並非沒有搞笑的場面,但看起來就是比其他人的作品來得凝滯。鄭問也不賣弄
性感,他畫裸體,是直承西方藝術和中國藝術的正宗,展現生命力和綫條美,或莊嚴或端
麗,無有色情意味。有得必有失,我們先別說消費者喜歡什麽,我們只論你個人喜歡什麽
,你就可以得出你與鄭問在心理上的距離。
最適合鄭問的作品類型,也就是歷史正劇、傳統武俠、傳統仙俠。很可惜的是,鄭問的編
劇能力與國學根柢都稱不上一流,歷史正劇《刺客列傳》、《東周英雄傳》是照著正史改
編成短篇,尚可藏拙,但自由發揮的部份就不免出現硬傷,如《東周英雄傳》某一篇的開
場居然有少林和尚(佛教是漢朝才傳入);又如秦穆公與三百野人一篇,鄭問把野人畫成
披頭散髮、赤裸上身的野蠻人,但讀過中文系、歷史系的應該就知道“野人”是居住在郊
野的人,是相對于住在城內的“國人”而言,都是華夏,不是蠻夷戎狄;如果是戎狄,史
書會注明。小時候還不懂,長大以後回頭再看,便不免嘆息。
武俠作品《阿鼻劍》的經典地位毋庸置疑,那是有編劇馬利(郝明義)與鄭問合作,彼時
兩人都是最靈光的年歲,然而只畫了兩部不了了之。這次展覽的畫册收錄了當年第三部頭
一回的殘稿,我原本應該是帶著寶物出土的心情來拜讀,看過以後,却覺得還是兩部完結
就好了──第二部結尾把意境拔得太高,第三部回到凡塵,怎麽想都覺得很難避免爲續完
而續完的平庸。除此之外,《風雲外傳-天下無雙》是老派的短篇佳構。
仙俠,除了早年脫胎自《蜀山劍俠傳》的《鬥神》,以現代都市爲背景、在日本發表的《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其實也算──它在精神內核、表現手法上,都可謂脫胎自民間所熟悉
的儒道釋三教的各種寓言。若以短篇單元劇的形式來看待,確有不少篇極爲精彩,而且適
合鄭問他自由出入于寫實和寫意之間的筆觸;但要串成長篇,到後面就力有未逮、難以收
束。這除了是公認的評價,也是當年我在《龍少年》上追連載時的觀感。2000年時他去香
港帶人一起畫《大霹靂》,當年我雖然很迷霹靂布袋戲,但直覺就覺得這不行;和同學一
起看了第一期,果然不行,劇情零碎散亂,畫也只有一些重要場面是他親筆精修,與旁篇
助手們快速量産的畫面嚴重不協調。然而鄭問還是將就撑到了合作期滿,一點也不擺什麽
大師的架子。他應該擺的。
鄭問的畫技超越時代,甚至可以說獨步千古,極可惜的是其他方面沒有匹配上;在其他方
面配得上他的人,這麽多年以來,就是沒有對上。設使你能與盛年時期的鄭問合作,你可
以給他什麽樣的劇本或企畫?或者說,可以與他建立什麽樣的一個讓大家更好的經營模式
?雖然現在再想這些,也只能在穿越小說裏實現了,然而來者猶可追,我們需要從現在開
始更積極地聯繫各方面真正靠譜的能人,如果沒有,那就從沒有捷徑的基本功練起。說歸
這樣說,你會去練嗎?我會去練嗎?大部份的情况,我們也還是只能看著未能更加經典的
鄭問遺作,一嘆再嘆。
鄭問在遊戲界的影響與遺澤,是值得繼續追踪報導的題目,而我們遊戲媒體正是最適合做
這件事的單位,所以如果您和美術總監時期的鄭問大師有過來往,歡迎留言或來信分享經
歷,亦可聯絡我們前去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