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下我認為為何日本認為台灣女性=旗袍+包包頭(順便消業障)
要提必須提到台灣日本時期的背景(用日治or日據都有人吵所以用中性一點)
背景:
1.何為台灣服
2.1930年上海流行旗袍服飾
3.日本的農產政策(以茶、菸草為例)
4.廣告形象
5.台、港片的影響
首先日本統治初期「台灣服」一詞為日本人認為清領台灣人所穿服飾,
為來台日人所用,以區別日人帶來的洋服與和服,之後這個詞也為台人接受。
但受到日本西化政策影響,台灣人將傳統服飾改為較貼身服裝,
此後台灣服仍不斷朝細窄的流行方向前進,
「本島人的衣服逐漸 且持續地變得窄小,尤其是女性服裝的袖子流行比洋服還細」
可見清末時,台灣服的衣長超過膝蓋,袖子短且窄,到日本時期後衣長短縮,袖子短窄。
簡單來說日本人從這時就有台灣服的概念,而此時相對於清朝中國馬褂等服飾較為合身。
(有興趣可看: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台灣仕紳之服裝文化)
1930年代雖然台灣為日本統治但台灣的衣飾仍舊受中國很大影響,
1930年代中後期,上海旗袍流行袖子短僅及肩,近乎無袖;下擺 長度及地,
完全遮蓋雙腳;整體也更加窄緊、合身,身形線條更為凸顯。
台灣女性很快地吸收了此最新流行的款式,1934年就可在台灣見到最新潮的旗袍樣式。
此流行也連帶影響台灣在藝術、廣告甚至明信片等...
1934年陳進:《合奏》 此畫入圍日本帝展
https://imgur.com/j8l1UAi
而中國的衣服演變,(以國民黨為主)受二戰與內戰影響,在遷台後要到解嚴前後,
才跳脫高階層以旗袍作為正式服裝的風潮。
日本於1900年代,受到美國對茶葉(綠茶)高關稅的手段,以至於日本轉往開發新茶種
與新的貿易對象。
1901年桃園保龜倉口莊創設「茶樹栽培試驗所」,
1903年又在竹北二堡 安平鎮創辦模範「製茶試驗場」,研究烏龍茶、紅茶機械化。
台灣從,1896年包種茶、烏龍茶、紅茶 9:1:0
到1937年 包種茶、烏龍茶、紅茶的比例變為 2:2:6
原因為1933年英國聯合荷蘭為了避免茶葉價格的泡沫化,
降低來自印度、印尼、蘇門答臘等殖民地茶葉的輸出,
而日本則從這時發展台灣烏龍、紅茶茶的發展,同時發展菸草產業。
日本本國進口烏龍、紅茶由原本印度為大宗轉為由台灣為主。
而無論轉往內銷到日本或外銷到國外,台灣茶的包裝也常以旗袍婦女作為主題。
https://imgur.com/k6GFhIN
https://imgur.com/PFyuP7z
https://imgur.com/UBklM1J
而這同時也促成六、七十年代日本漫畫興起,在取材上容易造成誤會。
六、七年代為台片強盛時代,七、八十年代為港片興盛時期,
即便在台片式微的情況下,同樣可以透過台資影響港片拍攝,
在這樣的情況下,錯誤的考察服裝設計與類似文化圈下,容易造成觀眾的誤會,
而在當時的反共鍵鏈社會情視下,也容易造成日本人認為台灣、香港=中國的誤解。
而在這些經驗與傳播媒體放送的累積下,容易造成日本人在ACG上對台灣服飾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