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嘛,這個要素說來很複雜。
日文寫作和中文寫作在技法上本來就有區別。
比方金庸描述女子會說:麗若春梅綻雪,神如秋蕙披霜
這句話如果套用輕小說筆法,應該會變成:
她是個...美麗得有如春天綻放於雪中的梅花,
神色好比秋蕙上凝了層霜...的女子。
「她是個○○○的女子」這種單純的敘述句,
不少日文寫作者在運用技法時,
會把○○○這部分延伸到匪夷所思的長度,
以至於句子在「的女子」收尾時,
已經讓中文讀者忘記整句話在描述什麼了。
這是中日構句習慣的差異所致。
日文讀者可以順順讀過去,
中文讀者就會覺得句子九彎十八拐,讀起來彆扭。
日文作品出中文版時,常讓編譯搭檔頭痛的也是這一環。
以上頭那個例子來講,
原文若是白話調性,不能隨便更動成文言,
譯者大不了把「女子」搬到句首,維持中文句意上的理解順暢。
EX:這名女子美麗得有如春天綻放於雪中的梅花,
神色好比秋蕙上凝了層霜。
接著就端看審稿者判斷了。
有的審稿者認為翻譯不應該這麼處理,
「女子」這個被修飾的補語就要放在最後面,
那出書時仍會改回:
EX2:她是個美麗得有如春天綻放於雪中的梅花,
神色好比秋蕙上凝了層霜的女子。
然而,輕小說往往也不會把補語寫得那麼單純。
如果「女子」變成「黑長直腹黑病嬌小說家學姊」。
那整句話要怎麼處理才通順,就會是個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