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awsq00000 (唧唧)》 之銘言:
:
: https://i.imgur.com/EM3edY0.jpg
:
: 對岸先高潮一波 大讚ca政治正確
: 不過有台灣其實還蠻開心 以後可以打mod反攻中國
: 開局劉備直接過來台灣開局也是種玩法
: 以史實還說上面應該有漢人拓荒者 但是政府組織不明確
: 有待其他人補充……
:
: 本作有繁中 有興趣可入手 巴哈有實體版
在現存史料中,提到夷洲的有以下幾個段落
《三國志 吳書 孫權傳》
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
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年男女數千人入海
,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
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
。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
,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
,欲利反害。
《三國志 吳書 全琮傳》
初,權將圖珠崖及夷州,皆先問琮,琮曰:「以聖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異域,隔絕
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污染,往者懼不能反,所獲何可多
致?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愚臣猶所不安。」權不聽。軍行經歲,士眾疾疫死者十
有八九,權深悔之。
當時擔任吳國丹陽太守的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有描述夷州的方位及民情:
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
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
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下略)
這四段是現存史料中有提到夷州的,由此衍伸出夷州是否為台灣的兩派爭論。
支持夷州是台灣的論點
日治時期伊能嘉矩以《臨海水土志》丹陽郡(約在現在的南京)往東南方兩千里,提出夷州就
是台灣的論點,並獲得同時代的日本學者認同。
台灣和中國近代學者支持夷州就是台灣的論點基本上都以《臨海水土志》為基礎去提出論述
。也有學者搭配《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傳〉提出夷州=琉求=台灣的論點。
在中國來看,國台辦引述《臨海水土志》證明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
他們很愛這句。但實際漢人直到明朝才有確切的在台灣活動紀錄,直到鄭成功才有來自中國
的政權統治。
反對夷州是台灣的論點
反對的論點認為夷州可能是是「從古時代就是屬於那種不能確定到底是指何處的一種傳說地
名之類。
《臨海水土志》中記載夷州「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這一段記載與台灣史料不符
。台灣沒有所謂「越王」存在或活動過的傳說和記載。
也有學者考據東吳時代的船艦,適合河運而非海運,依照航行距離提出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
於華南沿海各島,或是澎湖群島,並非台灣。
中國也有學者認為,根據《臨海水土志》記載的方向和距離而言,當時的度量衡基準和現在
不一樣,夷洲應該是琉球而不是台灣,認為當時航海技術已能達到比台灣更遠之琉球。日本
提出夷洲為台灣之本意是為將琉球與中國關係切割,以利日人侵佔琉球之舉做準備。
結論
總之講了那麼多,夷州到底是不是台灣呢?答案是:「不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現
存的史料太少不足以判斷,但無論是不是台灣,東吳的統治者對「夷州」並沒有太多的重視
,當時的台灣還是原住民、梅花鹿、黑熊、雲豹的天下呢。
補充一下航海技術,有人說原住民都能航海來台了,東吳怎麼不可能。但一要考慮到從南洋
群島順著洋流北上和橫越台灣海峽的差異,二則是海洋民族與大陸民族的不同,吳國的船根
據史料仍以河運型態為主,平底高重心,這種大船的渡海能力未必比原住民的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