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個興趣使然的藝術家及哲學家,關於原文的討論,不外乎以下幾點
1.用外掛是否不道德
2.遊戲體驗
3.玩家社群的集體意識
4.遊戲作品的原創性
首先關於用外掛是否不道德,我想大家都有共識,那就是不在連線遊戲上開外掛
因為連線遊戲上的外掛會導致明顯的不公平,造成其他玩家的相對剝奪感或是實際劣勢
換言之,這是出於結果論的判斷
那麼在單機遊戲及少量連線遊戲方面,因為(幾乎)不影響其他玩家的遊戲體驗
我建議我們應該從遊戲體驗以外的方向切入這個問題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
玩遊戲是為了什麼?
我想,除了殺時間這常見的理由外,有許多人會表示,玩遊戲時是輕鬆的,或是能夠自遊戲中得到成就感等等
非常直觀,非常理所當然對吧
那麼我想反問,不在玩遊戲時,就不是放鬆的嗎?
甚至於,如果玩遊戲時不是放鬆的,那麼玩遊戲是為了什麼?
馬克思哲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在於工業革命前後勞動者心理狀態的差異
在工業革命前,勞動者與其勞動的成果因為獨特性而持有一種內心的驕傲,
一種踏實與成就感
就好似一個工匠做了一把椅子,不論那椅子賣到哪裡,只要看著打磨與切割的痕跡,他便能驕傲的說:「這是我做的椅子」
然而機械化帶來的量產也影響了人的心靈,剝奪了所屬物的感覺以及踏實與成就感
而根據馬克思的說法
我們的心靈都在工作中無產階級化了
換句話說,我們在玩遊戲及從事其他休閒時時,不論放鬆與否,都試著重拾心靈的富有
或著說,一種擁有感
這也說明了我們看待遊戲體驗的方式
然而,每個人從遊戲中獲得擁有感的方式都不盡相同
換個角度思考,遊戲作品的整體即是遊戲作者的勞作物,也是其人格的展現
透過遵照遊戲本身的設計通關,不開外掛派的玩家能夠獲得一種心理投射
怎樣的心理投射呢?
那即是藉由保持對他人勞作物的完整性所表達的尊重,而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透過這樣的過程而獲得擁有感以及成就感
而外掛/修改器派的玩家則認為遊戲在購買後即成為自己的所屬物
透過修改以及支配而獲得擁有感
換言之,兩種遊戲方式雖然經歷了不同過程與途徑,然而最終都導向心靈的再填補
我想,根據效益論,兩種遊戲行為各自都是沒有道德問題的
然而對立於效益論,我們也許可以用義務論檢視這個情況
這就類似於近代現代詩壇的解讀之爭
有一派人認為解讀新詩應該以作者的文字(還有對詩作額外的說明)為本,謹慎而不偏離作者思想的解讀與評論詩作
另一派人則主張新詩藝術的完成,在於詩被讀者依照讀者的人生閱歷與自由意志解讀而產生的多種詮釋
根據前文的推文內容,我相信玩家社群的集體意識是以尊重原作為主流的
這也說明了大部分人(無所謂好壞)理解他人的創造物,以及試著奪回心靈的富有的過程,是透過尊重原作而達成的
換言之,一種奠基於理解與溝通的,相互尊重的過程
而修改器玩家,則透過對這個這個被購買回來的所有物的支配與操作,重新獲得自己心靈的富有,以及對自己生命的掌握感
就義務論而言,雖然後者並未表達對原作者創造物的尊重─這也是修改器玩家受主流社群詬病的著力點
然而其修改行為在開發商未明言禁止的情況下
或者說
大多數的情況下
並沒有造成原作者的"心靈的無產階級化"
也因此,我主張在義務論的範疇下
我們並沒有開或是不開修改器/外掛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