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instean (台北捷運世界一流)》之銘言:
: 聽過一種說法,因為家機專門用來玩遊戲,CPU和GPU有經過特化,
: 所以雖然一台只賣1萬5,但是效能不會輸高規顯卡桌機。
: (當然電腦一直在進步,所以幾年後家機就落後電腦很多。)
: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又覺得怪怪的。我是被人給唬爛了嗎?
以前的家用主機就是遊戲特化硬體,比方說超任
下面的文字是從wiki找的超任的硬體特效
「最大發色數32768色,最大同屏幕顯示256色,最大活動塊數為128個,
並支援縮放、迴旋、馬賽克、半透明、窗口、光柵等特效。」
同期的PC因為還要跑作業系統加上通用軟體,也很多沒硬體解這些特效,
只能用軟解的方式跑,所以跑同樣的特效,家用主機效率比較好。
再來那時的家機遊戲可說是本身就是作業系統,直接在硬體上運作。
要從DC之後,才有遊戲運作在作業系統之上的作法。
而且過渡時期還有切換的作法,也就是開遊戲之後,作業系統被遊戲取代。
而不是遊戲在作業系統上面運作的電腦模式。
日本會用有限的特效組合畫面,歐美則是一直在電腦作遊戲,
榨乾通用的電腦硬體的性能。所以當年日本遊戲普遍比歐美遊戲畫面好,
而且比較流暢,因為歐美遊戲的最佳化不足。
後來電腦硬體進步,DirectX等通用API出現,加上歐美廠商發明遊戲通用引擊。
以前的遊戲主機因為是遊戲特化硬體,各家的特效、API都不同。
通用API、通用引擊的壞處是優化比不過專用,但硬體性能提高後,
通用的API、遊戲引擊的好處也開始浮現,遊戲主機也開始支援。
到最後PS4、XB1、NS乾脆就直接使用通用的x86、ARM,
遊戲特化硬體的優勢已經在硬體性能強大之下幾乎消失。
而近代的遊戲主機的優勢就剩下軟硬體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