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舊文
#1RDPGIK8 (C_Chat)
作者wizardfizban (瘋法師)
看板C_Chat
標題[新聞] 網遊成癮爲何入病?世衛組織惹議背後故事
時間Fri Jun 29 10:06:06 2018
撿重點貼....
====
按照目前ICD-11的版本,遊戲障礙的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將遊戲的優先級別放
在其他日常活動之前,甚至導致其他的活動處於邊緣地位。即使出現負面後果,遊戲行爲
依然無法停止甚至變本加厲。
就遊戲障礙的診斷而言,這種頑固而週期性的行爲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導致在個人、
家庭、社交、教育和職場等領域的重大損害,比如不規律睡眠、暴飲暴食、體力下降等,
並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
====
反對者質疑,對遊戲障礙的幾乎所有研究都具有不確定性或推測性,臨牀試驗非常稀
有,其樣本量也非常少,很多研究數據甚至來源於遊戲論壇,玩家自稱對遊戲上癮。
“就好比先問吸毒者:海洛因的流行程度到底有多高?然後再開展調查。”聯名信作
者之一、英國牛津互聯網學院心理學家安德魯·普日比斯基類比。他發現,不同研究中的
遊戲成癮率呈現出天壤之別,差距數十倍。
2013年,北京陸軍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通過1200例患者測試製定出《網絡成
癮臨牀診斷標準》,後被納入國際《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以下簡稱
DSM-5)。DSM被譽爲全球精神醫學領域的“聖經”,此舉被不少國內專家解讀爲“中國網
絡遊戲成癮標準首次成爲世界診斷標準”。 但實際上,DSM-5並沒有將遊戲障礙視爲一種
新的精神疾病,只是建議“進一步研究”。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解釋是,遊戲障礙“尚需
更多臨床研究及實踐經驗”。
====
目前,遊戲障礙的判斷方法大多是從物質成癮領域借用而來,而遊戲成癮更偏重於行
爲,“借來的標準”是否科學是個問題。
“把遊戲成癮換成食物成癮、性成癮,甚至看世界盃成癮,你會發現標準統統適用。
”在安德魯看來,世衛組織對遊戲障礙的定義太模糊了,對症狀的輕重也沒有區分。
很多精神科大夫也有困惑:遊戲障礙到底是一種獨立的疾病,還是僅僅作爲其他精神
疾病的併發症狀存在?
廣州日輝成癮和心理治療中心主任何日輝曾接待過一位20歲的年輕人。長達一年多的
時間裏,男孩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晝夜不分地打網遊,正常學業和社交受到嚴重影
響。如果按照ICD-11,無疑應被診斷爲遊戲障礙。
但何日輝和男孩深入交流後發現,打遊戲只是消磨時間和對抗父母的一種方式。孩子
對學業不感興趣,缺乏知心朋友,父母也從不理解他的選擇。“如果能讓我幹自己想幹的
事,我纔不玩這破遊戲!”男孩抱怨。
“把遊戲障礙列爲精神疾病,可能會掩蓋背後的真實原因,比如抑鬱、焦慮或者其他
心理問題。”何日輝說。
====
郵件中,對方似有難言之隱,“草案制定的過程中受到來自亞洲國家的巨大壓力,一
些國家迫切希望將遊戲障礙納入精神疾病範疇。”
“他們沒有明說哪些國家,但我推測韓國和中國最有可能。”弗格森告訴南方週末記
者。理由是基於兩國對於網絡遊戲的一貫態度。
2011年11月,韓國國會通過了俗稱“灰姑娘法”的《青少年保護法》,規定本國網遊
企業有義務對未滿16歲的青少年在凌晨0點至早上6點間掐斷網遊,違者將被處以兩年以下
有期徒刑和1000萬韓元以上罰款。此外,韓國政府還資助了青少年網癮矯正中心。
不過,韓國慶熙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灰姑娘法”的效果並不明顯——青少年的睡
眠時間僅增加了區區1.5分鐘,原有的心理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
ICD-11草案出臺之前,除了DSM-5建議“進一步研究”網絡遊戲成癮,相關診斷和治
療標準幾乎一片空白。
====
下面是我該篇的心得......
這篇寫的很有趣.....
因受到亞洲國家的強大壓力而得以將遊戲成癮列入ICD。
而關於遊戲成癮的定義、治療方法,西方沒定論而且認為可能只是併發症狀,在這之下可
能有其它主因存在。
而這方面做最多的是中國,其次是韓國。但做出來的東西頂多被西方認為需進一步研究。
其中這句很有趣:把遊戲成癮換成食物成癮、性成癮,甚至看世界盃成癮,你會發現標準
統統適用。
實際上他們做出來的東西也沒啥效果,其中中國那個病例更有趣,表現為遊戲成癮,其實
是小孩對父母無聲的抗議,如果父母肯接受他的想法,他才懶的玩遊戲。
而韓國的灰姑娘法案,結果沒有解決任何小孩的心理問題,也只是讓他們平均多睡1.5分
鐘而已。
但在「亞洲國家」的強大壓力下,這東西還是被列入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