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rmis (火山菌病病人No.01221)》之銘言:
: 發展?
: 宅族群就那麼多人,當巴哈把自己的定位放在ACG的時候,就注定了天花板
: 在哪了。你說,要怎麼發展?
(43)
IGN表示:維大力?
不,這不是題材的問題,也許有一部分是人口基數的問題,
甚至可能只是主事者態度保守的表現。
以同是ACG範圍,其他更大的媒體其實也都沒有跨太遠,但相比之下,
巴哈倒是很明顯少做一件事 : 主導話語權。
從法米通到IGN,掌握話語權的必要功夫都有一招:自有的專業評論。
消費者永遠需要指引,與其說 "有什麼可買" 不如說 "該買什麼"
都說是資訊站了當然要賣資訊啊,資訊是什麼?
經過整理包裝而產生價值意義的 "商品"
有價值的資訊甚至可以定義市場。
然而巴哈即使沒忘掉 "介紹" 與 "交流" 的本心,卻也始終停留在 "轉介消息"
與其說是資訊站,更傾向單純的論壇/傳統媒體。
某個層面說是維持交流平台、不忘本,但也無法更確實的在市場/產業裡把角色做明確。
我是覺得他們應該知道這件事,但為了某個理由而不打算朝這方向做。
: 是後來社群網站大鱷臉書橫空出世,無名小站才越來越弱
錯,無名會倒幾乎完全是人禍,走下坡是'05年移出交大開始。
轉移間的混亂與主事者方針模糊導致服務間歇性爆炸,KOL花式出走帶跑一堆人流,
猢猻散,樹才倒。
同年末痞客邦崛起+後續轉商業方針屌打無名,兩年後FB才進入台灣。
但是,從PCHOME個人新聞台開始的網路自媒體潮流並沒有真正被FB統一天下,
它對個別使用者乃至商業戶來說,本質上只是多一個通路,在人們心中並沒有
真正的排他性,不僅痞客邦仍靠著許多積極提供內容的KOL活著,巴哈小屋機制
雖不成功但仍培植、持有相當的內容,更不用說各遊戲專板仍不乏活躍使用者。
(雖然提供內容的使用者不完全等於KOL,但只打三個字母很方便)
回頭來說,巴哈真的就只有現在的格局?
我是覺得用兩年內的走向去定義一個已經慢慢走了二十幾年的公司,
似乎太過一廂情願。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