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這是部優秀的科普衛教作品,不過還是有幾個地方我想吐槽
小說沒看過,只針對漫畫版評論
1.主角設定上是藥師,但像用藥評估、療效與不良反應監測、藥品諮詢等藥師的職責,
表現得都很少,連三讀五對都沒畫出來。
藥劑學、藥物化學、生物藥劑這些較有藥師特色的學科內容也沒怎麼提,
雖然主角做藥要靠化學結構但也只一筆帶過而完全沒介紹SAR(結構-活性關係)。
反倒整天僭越幹些該是醫師護理師醫檢師做的事,
甚至給人動手術開刀。
既然這樣為啥不直接把主角設定成醫師就好?
要開藥局之類的也沒衝突,
反正在別的醫療相關行業包括藥師有執照做幾年又去重考醫科的多的是。
但用藥師的身分執行醫師的業務絕對是錯的。
2.姑且接受主角幫人診療這點。
用神眼補藥師診斷能力的不足還算合理,
但能直接排除錯誤用藥選項、可以一直試到答對為止的能力就有點多此一舉。
一個合格的藥師,尤其是臨床藥師,
本來就該有能力依照病患的診斷結果、病史與家族史、用藥、檢驗數值等,
制定合適的藥物治療計畫,
常用PICO分析(patient病患 intervention介入手法 comparison比較 outcome結果)
或有問題時用SOAP(Subject問題 Object現況分析 Assessment原因及實證 Plan建議計畫)
當然這不會是100%正確,可能病患過敏、順服性不良、無法耐受或療效不佳,
那後續要如何處理不良反應、調整用藥計畫,
都是劇情可以發揮的部分。
個人認為即使給主角一台能上UpToDate/Micromedex/PubMed/Embase的手機,
都比現在這樣trial and error好得多。
3.我不太理解第十七話為什麼選擇給女孩Zanamivir(瑞樂沙)而非Oseltamivir(克流感)
正如漫畫中所描述,瑞樂沙口服生體可用率極差、必須吸入給藥,
此藥的劑型屬於DPI乾粉吸入劑,這類吸入劑的特點是必須很快很大力的深吸氣,
才能有效讓藥物沉積在肺部發揮作用,使用上並不是那麼便利。
相較之下口服的克流感病人的接受度會比較高,即使不便吞服也可拆膠囊泡水服用。
台灣之前是因為庫存調度之類的原因才優先給瑞樂沙...
然後一堆病人說很難用。不過瑞樂沙的優點是不用依照年齡或肝腎功能調整劑量。
話說他臨時從哪生出一個吸入器讓病患吸Zanamivir啊?
4.我在想設計肺結核作為主角獲得認可的劇情事件是否合適,
肺結核的治療必須併用至少四種藥物、療程六個月以上,
藥物副作用多(周邊神經炎、視神經炎、肝炎、高尿酸等)、
交互作用複雜(促進肝臟酵素活性),病人順服度往往不是那麼好,
現代都要"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以避免治療失敗、抗藥性產生,
異世界的貴族會那麼乖那麼有耐心嗎......?
不過我也不確定用哪個病比較好,梅毒有抄仁醫嫌疑,霍亂是19世紀以後的事,
或許可考慮瘧疾?
5.第11話主角用消除能力消除銀來治療銀質沉澱症,
但當時他對自己的能力並沒有把握、連動物實驗都沒做過,
要是一個閃失病患可能整個人都會bang不見,
但他卻沒有告知病患可能的風險,
這嚴重違反了醫療倫理的知情同意原則。
同時,銀質沉澱症除了外表變化對健康影響不大,
相對於消除療法的可能風險,是否利大於弊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