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上次健檢小說正在根據討論的結論修改中
修改時把物體的移動速度上修到時速一千公里
突然就想到,音速不是和溫度有關嗎?而平流層的溫度很低
結果就在維基上摸了半小時,最後找到幾個公式和最接近故事情節的實際數據
然後自己在備註寫上:
「目標高度一萬三千公尺,速度下降,爬升率為每秒36公尺。」
「目標再一次加速,時速突破一千公里。」
「目標突破音障!」(註:我查了四、五個詞條,最後在維基──馬赫找到紀錄:
1947年10月14日,耶格爾駕駛X-1試驗飛機在加州南部上空脫離B-29母機,上升到一萬二
千公尺高空,並在此高度上達到每小時1078公里的速度,首次突破音障,超過了一馬赫。
由於平流層底與對流層頂氣溫相差約30絕對溫度,根據音速公式c=根號γRT,因此
1078*根號(216/246)=1010是非常接近時速一千公里的。)
還有寫到音速錐時也標註說架空世界不見得是用馬赫來替音速單位命名的
會希望當物理狀況不同時,作者出來解釋背後的一些科學推算根據嗎?
還是根本沒人會龜毛到去在意這些?
題外話:後來我去圖書館借了幾本跟轟炸機/偵察機有關的書回來看
感想是一些空想兵器美軍根本能做得出來只是不符效益所以不做而已嘛!
光是二戰末期的B29和冷戰時期U2的性能根本都比一堆近未來風空想兵器還誇張了
不愧是使用外星科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