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前言:
第一次看這部動畫時,感觸很深,覺得劇情十分有趣又值得思考;第二次看的時候沒那麼感動,或許是因為劇情偏向懸疑性質,在知曉答案的狀態下看無法得到太多心理上的觸動,但這樣也使我能用更理性的角度來欣賞它。以下我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思考歷程記下來,並分享給大家!
正文:
★自我心理治療之旅
IMHO,這部作品的主題是「主角的自我心理治療旅程」,藉由幫助身邊周遭的人來治癒自己過去曾受創的心靈。從一開始的麻衣、學妹到後來的雙葉、妹妹、翔子等都是,後面更推回到主角家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這樣的主題最近相當常見,比如知名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就是個經典,《吹響吧!上低音號》也有此性質特徵。
在知道這個前提後再去看這部動畫,其實會更能了解主角的處境與心中的思考模式。劇情一直不斷提醒我們:翔子是咲太心中的英雄。自從過往的某個事件之後,主角心靈受創,而此時出現並拯救他的就是翔子,於是之後的時光咲太就以翔子為榜樣,開始他的助人之路。這種關係讓我聯想到在《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黛安娜王妃行善助人的行動對艾蜜莉成長過程的影響。這種套式如果對應到《吹響吧!上低音號》的話,大概是麗奈對久美子的影響吧。
★思春期症候群:心理障礙的具象化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所謂的思春期症候群,就是心理障礙的具象表現。他們的病狀都與心理困境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可以說主角在對抗、解決的就是家人朋友們的「心魔」,或者說主角扮演的是心理醫師之類的角色。
★故事中的量子物理學
故事裡出現了非常多的物理學專有名詞,為了「科學地」解釋那些怪異現象,然後解釋的工作總是丟給雙葉。作者給雙葉的形象是實驗袍、眼鏡與理科教室,這是一個對科學家、科學愛好者的經典刻板印象。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為了增加說服力。作者捏了一個無所不知的天才科學家擺在故事裡,並讓主角在遇到狀況時得以諮詢,故事才得以繼續發展。雙葉每次都根據「物理學理論」提出解決方案給咲太,如果這些理論是錯的,那咲太就會卡關。(我稍稍詢問身邊物理系的朋友,被告知說這些全都是胡扯。)因此,作者會給予「僅在故事中為真」的科學根據,使故事聽來煞
有其事,也能增加趣味性。我個人認為,只要把一部作品表面的框架、設定、故事背景等抽離後,就能看到作品的本質與內涵。以這部作品為例,把量子力學、思春期症候群等等去掉,剩下的東西就是最具有價值的核心內涵。所以對我來說,「自我心理治療之旅」就是這部作品的主題,而量子力學什麼的都只是表面噱頭,我並不太重視。
★交響曲式的劇情編排
這一點很有趣。主角在前面解的幾個小任務後來又重複再現於翔子篇,就像是交響曲前幾個樂章曾出現的主題與動機被集合到終樂章。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都有用類似的手法,總是能讓觀眾感到驚喜。
★音樂無法勾勒出感情
這部作品讓我不滿意的地方還是有。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提過,戲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淨化人心(Catharsis),其中音樂至關重要。可惜的是在《青春豬頭少年》動畫中,背景音樂不只無作用,有時還很破壞氣氛,更不用說幫助動畫達成淨化人心的目標了。好音樂可以把平凡的作品帶上天,平庸的音樂也可以把神作拉下來。
小小的結論:
這部作品無疑是值得欣賞的佳作,我也十分享受。不過看小說的體驗更好,因為背景音樂可以自己想像XD
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用很多心來放一堆酷炫新穎的題材,雖然目的大概是裝逼,但確確實實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