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akata0911 (夏亞 阿茲納布 )》之銘言:
: 讓我想到在基督文化 (特別是新教中) 人擬化的神性
: 為何上帝全知全能 但世界充滿悲劇
: 因為上帝知道他的子民信仰最忠誠
: 透過給予他們失敗與苦痛 來彰顯他們信仰的強韌
: 並且在歷經失敗與苦痛的「過程中」的自我實現 最後榮耀上帝
: 信眾就是演員,上帝是導演兼觀眾。
: 讀者也是這樣
: 就是要看敗犬不斷被虐 來彰顯敗犬的精神有多強烈
: 如果敗犬中間被雜魚撿走了
: 讀者們雖然還是會對於敗犬解脫慶幸,然而潛意識中還是會有一些遺憾。
: 當然如果是敗犬被黑皮金毛帶走,又是另一種情況了。
: ※ 引述《fnm525 (花織詩女)》之銘言:
: : 人們為何會喜歡看敗犬吃癟呢?
: : 我認為跟古希臘的酒神信仰有關
: : 古希臘悲劇的前身是薩提兒劇。薩提兒是希臘神話中半羊半人形的酒神隨從,酒神頌歌
: 隊也
: : 是由一群扮演薩提兒的隊員組成
: :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裡說過
: : 「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
: : 對應到敗犬文化,就是敗犬們的奮鬥史
: : 「悲劇是對於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
: : 所謂的敗犬就是那些「更好的人」,他們勇敢,不畏風雨,努力朝著目標前進的英姿,
: 就如
: : 同史詩裡的英雄一樣
: : 在尼采的《悲劇的誕生》裡,他認為悲劇之所以會吸引人是因為,悲劇中的人物形象無
: 論多
: : 麼光輝生動,仍然只是現象。 悲劇把個體的毀滅表演給我們看,以此引導我們離開現
: 象而
: : 回歸世界本質,獲得一種與世界意志合為一體的神秘陶醉。 因此,悲劇快感實質上是
: 酒神
: : 衝動的滿足
: : 大概就是這樣了
: :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寫些什麼
銃夢第二部Last Order中
前段篇章有個很有趣的劇情
森羅天頂大會預賽的出場隊伍
有一團的隊長是當年脫逃的實驗兒童
藉著自己受實驗挖掘的電磁波催眠能力作戰
眼看就要打敗主角方時
也引發了大賽場地外的災害造成了恐慌
主辦方正著手要處理
被當時做實驗的主導研究教授找上想說要一起幫忙
順利殺死造成事件的少年後教授幡然醒悟痛哭
「我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真心...」
「我偷偷在心中期待...」
「說不定你可以突破這個世界的障礙」
「你並不是失敗作!是最高傑作!」
便舉槍自殺了
我的感覺是我們常和教授一樣
正面看著悲劇在少年身上加劇
期望著他試圖超越逆境
最終打破枷鎖或是極限帶來新的未來
也反面的同情他的失敗並為自己不能看到的結果痛哭
彷彿他的死是自己部份的失去
和人類大義上不可超越的犧牲
但這終究是自廂情願的投射
這一話的標題是「混沌之子啊」
奇妙的是少年明明藉著實驗開拓了未知
並成功掌握了力量來比賽
使用催眠而變出的一切幻覺
也是引發認知偏誤身心混亂和人體物理的效應
災害是從廣播系統把現場收音的電磁波傳導出來的
不論是賽場的現實情況或是他本身
根本沒有混沌之處
因為混沌的是人不願面對自己隱瞞的心聲和慾望
像那位教授一樣將少年看作自己投射心理的對象
將他看成對抗世界的人物
擅自將自己眼中的色彩溶化在他身上
儘管我們知道少年本人從不知曉
也很可能並不這麼認為
而且站在人性更高的道德要求上他是完全不及格的
但教授還是自殺了
我認為在悲劇色彩不足條件不齊的狀況下
人依舊衝動的希望他人身上帶有悲劇的味道
為了獲得自己在人生悲慘或在自我受挫折上的共鳴
看對方意圖超越且拼命抵抗
因而受到悲苦、哀嘆和憂傷吸引
最後主角不論在正面還是反面的達成上
勢必要失去和損失一些無可彌補東西或是憂傷的放下
我們才會稱心如意
畢竟他人過得太好我們又會忌妒起來
因為最終我們要的
是觀看時能適度平撫痛苦
且最好可以忘記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