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eterturtle (彼得龜)》之銘言:
: 不贊同
: 因為所謂文字本質上是一種溝通,
: 源頭開口傳遞訊息卻隨便自己解讀不用管對方本意
: 這種想法就是種違背其行為本質的錯誤。
: 作者已死說法能成立的前提有二,
: 一是溝通的源頭無意糾正,
: 也就是作者根本沒想向讀者分享些什麼東西,
: 既然不存在溝通那當然無所謂。
: 二是作者已死(物理),
: 在無法向來源求證的前提下,
: 沒有選擇的自由自然就不存在道德問題。
你所提的文字作為溝通媒介,就是傳統認為作品只是作者意圖的載體,不具有獨立性,讀者只是被動接收者。
然而,作者已死強調的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比起作者自身的意圖,更著重在作品跟閱讀者之間產生的詮釋。
(有種比喻是,作品就像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但別人怎麼評價理解孩子,已經不是由父母來決定。)
文字、圖像等符號,本身具有各自的意義,作者是使用這些符號去做溝通;然而讀者對於符號的理解不一定會與作者相同。這也是為什麼溝通時會出現聽不懂、誤解、雞同鴨講等情況。符號具有獨立性,符號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社會脈絡不同做改變,也會有各種不同的意義詮釋做競爭。
(舉個最近的例子:武漢肺炎,有的人認為這四個字具有歧視性;有的人不這麼認為,認為只是講地區。對於這四個字的意義就有這兩種詮釋在做競爭。)
常見的作者已死情況,像是腐女濾鏡,把一般男性互動看成具有戀愛成分(作者並沒有這個意圖),讓作品賦予新的詮釋或意義,進而產生不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