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fvujm (Rfvujm)》之銘言:
: 日文的官方漢字是公式
: 很多漫畫設定集就直接寫公式集
: 是在公式什麼
: 跟質量=品質一樣糟糕
: 公式已經有原本的意義了
: 比如數學公式
: 或是故事的固定流程公式
: 公式集只會讓人誤解
: 正式發行的商品上面直接寫公式的是在想什麼?
這篇可能沒什麼ACG點也和原本的主題無關
但我想到了就想藉題聊天
其實我們有很多詞語都是和製漢語啊。
場合、社會、取消、經濟、衛生、健康、名詞、手續等等……
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化時,從日本傳過來的詞彙
而當時也不少中國學者就像原PO一樣生氣
認為被文化入侵,當時還有不少像是現在支語警察的學者出現
不過也是從維基上找到的,我對這段歷史完全不熟悉
我就直接複製上來了
清末,大量和製漢語、半和製漢語隨著留學生和翻譯書刊傳入中國,
造成文化衝擊,引發部分學者的反彈。
張之洞、嚴復、林紓、章炳麟、彭文祖等人,都曾對此現象大加批判。
彭認為應當廢止來自日本的「取締」,代之以古漢語禁止、管束;
又主張將「場合」改為時、事、處,「第三者」改為他人,
「動員令」改為動兵令,「打消」改為廢止,
「目的」改為主眼,「取消」改為去銷,
「手續」改為次序、程序,「引渡」改為交付、交出,等等。
嚴復尤其努力地鑄造新詞或修改和製漢語以為肆應,嚴譯詞彙包括音譯詞,
如「拓都(total)」與「么匿(unit)」、「涅伏(nerve)」等;
義譯詞,如「官品(生物)」、「部勒(部署)」、「群學(社會學)」、
「名學(邏輯)」、「直(權利;包括天直、民直)」、「自繇(自由)」等。
然而這些詞彙最後都被和製漢語取代了
特別去執著這個的學者最後也和所有人同時被時代的洪流給淹沒
回到原PO的主題好了:
公式這個詞,比起找不到中文的詞彙套用
更應該是一種讓次文化認同的表現
也是商業上方面的手法吧
看見公式集,這樣取名的東西
大概有八成就是日本的作品的設定集
這不是比起直接用設定集還要更容易吸引到目標客群的目光嗎?
也不是不能理解原PO那種看到詞被用錯的憤怒
就像是現在最佳化差不多都被優化取代
但詞彙一直都隨著時代演變而改變
不過言不及義甚至改變指向的
原PO也提到的品質被質量取代,我也很難接受
再比如視頻在台灣也一直是數位媒體的術語而非指影片
(雖然近來教育部辭典好像承認視頻了)
雖然這樣是雙重標準,但我想說我就討厭支語,覺得日文潮啦
說不定過個幾年,積非成是下
那些錯誤或異地用詞真的會取代原本的用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