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相基本上和日耳曼劍術的Vom Tag(屋頂),
是完全對應的架式,
大體上是以上方斬擊(袈裟斬)為主的偏攻擊架式,
但相較於其他攻擊性架式,更多的變化性,
必要也可以迅速轉換成防禦架式。
練史實歐洲武術(HEMA)的選手,要採取主攻,多半都會採用Vom Tag。
搜尋「HEMA + tournament」或「HEMA + sparring」
一定會看到有人擺Vom Tag出來打,
所以八相架式的實用性應該是不用懷疑的。
雖然都叫八相,不過日本古流的八相各派擺法多少不同,
也有些採用不同的稱呼。
歐洲的話,從圖譜上一樣能看出很多種不同的變化,
不過歐洲的稱呼是比較簡單,
基本上這類型架式都叫Vom Tag。
HEMA比賽允許選手擺出任意架式,
這些各種不同的Vom Tag也都有出現在比賽上。
大體上相較於「標準」Vom Tag,
也就是右手掌位於耳際,劍尖指天的架式,
這些變化型各有一些在攻防上的優缺點,
但都是可行的,只要你擺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幹嘛。
順道一提,相對於上段的日耳曼劍術架式,
叫做High guard或High Vom Tag,
這在HEMA比賽中反而比較少見。
講到示現流和自顯流的蜻蛉,
基本上也是一種差異比較大的變化型八相。
歐洲的古畫上也是有擺類似架式的Vom Tag,
所以這個架式其實存在不少地方,
不是只有薩摩藩的人突然被閃電打到才想到這架式。
當然,既然是變化比較大的八相,他的優缺點也比較強烈的。
我不清楚薩摩藩選擇這架式的考量,
不過我試過這種變化型Vom Tag的感想是,
這種架式因為關節鎖定,更容易揮出連續且結構穩定的袈裟斬(ober hau);
缺點是比較難做出動作變化,招式單一。
而且因為使用時至少有單側背肌處於緊繃狀態,加上持續高舉劍刃,比較容易疲勞。
自顯流式的蜻蛉,
這些特點又比示現流式的蜻蛉更明顯,
這些優缺點就是他們做出的取捨。
至於有人提到八相中線是不是很容易被破。
基本上八相/ Vom Tag並不是一個讓你在交劍時擺的架式,
而是在交劍前擺出,讓你的斬擊有更好的位能、速度和結構。
正確使用Vom Tag,在交劍的時候,你的劍應該已經斬過中心線,而不是還舉在肩上。
基本上架式的選擇就是取捨,
選擇八相/ Vom Tag大體上就是希望在偏向攻擊的同時保留變化和防禦的空間。
(還有別的考量,這邊下略非常多字)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很多劍技是要在特定架式下才能施展出來。
以日耳曼劍術來說,
五大劍都是預設在Vom Tag下使用的劍技,
在其他架式下使用,要不就速度慢些,要不力量小些,
總歸不如在Vom Tag架式好打。
如果你要用五大劍開局,Vom Tag就是最好選擇,
在這種情況,就沒有討論各種架式利弊問題了,
反正你也只能擺Vom Tag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