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Palmar_Drama 看板 #1VgsRsDg ]
雜談 \ 布袋戲為何在2020年沒有辦法像【鬼滅之刃】般在台灣引起大眾熱潮?
https://www.facebook.com/VinegarFilmCafe/photos/3086997471405112/
文 : 半瓶醋
會寫這麼一大篇,是因為今天身邊有朋友在討論【鬼滅之刃】的題材也很適合以布袋戲的
形式演繹,但為什麼台灣的布袋戲多年來一直都有固定的產出,卻不像【鬼滅之刃】般能
在大眾之間獲得巨大迴響呢?
台灣的布袋戲能不能發展成【鬼滅之刃】那樣受歡迎的劇集?我認為若是純以表演形式來
說一定可以,2015年虛淵玄為日本市場所製作的【東離劍遊紀】就證明了這一點,而且當
時所引起的熱潮並不只有日本,甚至連美國都引起了討論,但是為什麼時至今日,本土的
霹靂布袋戲與金光布袋戲卻還是在台灣的影視環境屬於弱勢?
我覺得問題還是出在故事編寫的邏輯並不符合當代臺灣大眾的觀點,以及戲劇形式的格局
太過遠離大眾,第一,【鬼滅之刃】雖然是在講大正時代發生的故事,但是劇集的觀點其
實是當代日本青年的觀點出發的故事。炭治郎是個熱愛家庭、不喜與人鬥爭,而且還是一
個很愛哭的主角,這種角色是很難出現在1980-1990年代的日本動畫當中的,1980年代的
少年動漫主角多半都是熱血的硬漢,【北斗神拳】的拳四郎、【七龍珠】的孫悟空、【城
市獵人】的冴羽獠,我們是很難看得到他們留下眼淚的,但是到了2010年代的動漫畫,吐
露角色心聲,哭喊給觀眾聽的主角們已經充斥了日本動畫。【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的菜月昴、【我的英雄學院】的綠谷出久、到【鬼滅之刃】的竈門炭治郎都是,主角個
性的變化,其實也應該多少反映當代觀眾內心的價值觀,1980-90年代的觀眾可能渴望自
己是擁有強大潛力的硬派角色,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主角內心的軟弱面成為更被著重的
元素。
再者,【鬼滅之刃】的故事編寫方式與霹靂與金光相較更易於入口。
【鬼滅之刃】的第一集就像是【鋼鐵人】的第一集般,幾乎完全沒有花時間跟觀眾解釋整
個故事的背景設定,就只是直接讓觀眾看著主角炭治郎下山賣碳、回山上遇到全家死光,
然後被迫踏上殺鬼路程的故事,之後整整四五集都是他個人的故事,旁邊出現的角色都是
為了炭治郎與禰豆子的冒險旅途以及觸發他們兩人的情感所出現的角色,而且以碳志郎自
己的心路歷程為最大主線,其他人的心聲與故事都不會喧賓奪主,觀眾也可以更加專心的
了解角色,並且同理他的遭遇,在觀眾已經極為熟悉主角的個性與心境之後,才會慢慢開
始插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並且才開始介紹整個世界觀,如鬼殺隊、無慘、上弦、下弦、鬼
殺隊中的各種柱,乃至於炭治郎不為人知的身世等等。
而霹靂與金光布袋戲劇集相較之下,則像DC與漫威那種百年老店的漫畫長篇連載,已經講
了太多年,且每一擋戲都偏好要像【魔戒】首部曲那樣,一定要一開始就給觀眾上一堂極
為硬派的「苦境地理頻道」、「道域探索頻道」,然後永遠都會有上一擋的人事物還沒有
收尾。這對新的觀眾來說往往都是巨大的負擔。
以【霹靂英雄戰記刀說異數】為例,在第一集就硬是介紹了素還真、秦假仙、蔭屍人、金
陽聖帝、通瑤池、金少爺、八面狼姬、歧路人、太黃君、呂博壽....,即使是我最近追看
的【霹靂兵烽決】,第一集也是用現代觀眾難以熟悉的文言文,講了一大堆專有名詞,光
是這麼一下,以輕鬆娛樂為目標的觀眾早就已經打退堂鼓了。
再者,布袋戲劇集的故事仍舊偏好多線敘事,往往這個角色的故事只講了五分鐘,戲就要
切到另一邊講述另一個角色的故事,故事在初期比較不照觀眾的需求,往往還沒有充分認
識角色,他們兩人的對話也高深莫測,但觀眾在收視初期往往都還沒有充分認識角色,故
事就立刻跳到了另一邊,這對於想要加入的新觀眾而言的學習強度是非常的高。
我最近推朋友去看布袋戲,他們的反應就是實在難懂,我最後都只能告訴他們,不要從那
擋戲的第一集看,直接看六七集之後,只看打鬥的精彩場面,然後追正派主角的線即可,
因為反正都是看不懂,還不如直接從後面看,看看那些角色私下的有趣對話,然後使其產
生好感,進而有同理,接下來再看他們發生的事情就好,反正對話量很大,幾乎每次碰面
都要會很雞婆地講前面發生了何事,所以布袋戲從一半開始看才是正確的觀賞方式。
我想,這可能也是過往布袋戲劇集在電視台播送時所設定下來的規則,因為在那個電視播
送的年代幾乎沒有幾位觀眾能夠把所有的劇集全部追完,我們身為被動觀眾,幾乎都只擁
有從一半開始看劇的經驗,而布袋戲的節目正是設計給觀眾,讓他們從一半看也看得懂的
。
其實這在以往可能是個優勢,因為可以吸引看上一擋的觀眾繼續收看,然而很不幸的,在
現在這個布袋戲觀眾已經不是大眾的世界底下,這個功能已經漸漸消失了,對於新觀眾而
言,可能只剩下史艷文、素還真、黑白郎君、葉小釵、一頁書這幾個角色還躺在三十歲以
上的觀眾久遠以前的記憶當中,如果你要問二十歲的人這些角色是誰,他們都只會滿臉問
號的看著你。為什麼?因為打從1990年代末,布袋戲不再出現在大眾日常看到的媒體,退
回到只能花錢才看得到的市場時,他們就不再是大眾角色了。
這也是為什麼布袋戲的劇集總是只能不斷招攬老觀眾回籠,卻鮮少能真正拓展新觀眾的原
因之一,即使是黃立綱的金光布袋戲創立年份不過十年多,但是金光一直以來 所訴求的
目標也只是拉回布袋戲的固有觀眾群,像是PTT布袋戲版、巴哈姆特布袋戲版總是會看到
金光粉與霹靂粉的爭執,但是這些吵吵鬧鬧永遠出不了這個領域,為什麼呢?因為布袋戲
已經與大眾習慣的劇脫節的太多,這些核心粉的對話旁邊的人根本聽不懂,更別提會去關
心了。
布袋戲的形式本身並不是問題,光看霹靂與金光在YT上的頻道所製作的種種武戲,就可知
道台灣布袋戲產業在武打與特效上絕對不弱,甚至那些操偶的武打與分鏡可說是獨步全球
,哪怕是NETFLIX的【魔水晶】或是【星際大戰】都無法用實體偶戲做出如此劇烈的武打
,但是目前無論是金光或是霹靂的劇集,其核心價值觀與說故事的邏輯都還是停留在1990
年代末期,這是布袋戲劇集在台灣市場脫節最主要的原因。
當然,布袋戲推廣的路上需要面對的問題並不單單只是故事編寫的方式,單口聲演的獨特
性與排外性、角色的美術風格與大眾美感的落差,偶戲本身不同於真人劇的獨特性等等都
是另外要面對的問題,但那些都是後話了。
延伸PODCAST:
【鬼滅之刃】的特色與優越之處在哪裡?【Podcast|半瓶醋|馬可多】
https://youtu.be/cxaYCrS9aKs
【半瓶醋聊布袋戲】專題集結
https://dabbler.pros.is/398w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