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假設做起來了,會先從新聞媒體界開始有反應。
一開始可能會在爸媽轉到新聞台時聽到熟悉的名詞,而這時報導都還算正常
"宅經濟正夯,虛擬人物唱歌跳舞不稀奇,躍出螢幕與觀眾互動"
"新世代網路文化流行虛擬人物Vtuber,還沒看過你就落伍了"
"網路超過百萬人瀏覽,年輕人偶像竟非真實人物"
記者現在走在信義區街頭,來看看現在年輕人對於Vtuber看法,然後隨便抓個
路人"請問你聽過Vtuber嗎?"
接下來記者會一如既往地開始濫用這個名詞,好像所有新聞都要塞進這個詞一樣
當然因為記者嘛,加上這是網路的東西,所以"網友"一定會大量出現
"Vtuber外表激似影后,兩人如同一模子印出超震撼"
"Vtuber自爆,曾窮到買不起便當,網友心疼:真金不怕火煉"
"兒想成為Vtuber,媽媽上網求救,網友提一關鍵狂勸"
當然除了媒體跟政府,民間也會有亂象,新聞當然不會放過
"知名XX業者也要推出Vtuber,為自家招牌宣傳"
"XX高職增設虛擬主播課程,學子踴躍報名"
然後會訪問校長:"我們認為呢...新的事物,是需要學習的..巴拉巴拉"
訪問學生:"我覺得很好玩"
"現在虛擬主播執業正夯,業者腦筋動得快,坊間竟出現Vtuber培訓補習班"
記者現在所在位置是台北XX路上,這棟大樓看似不起眼,裏頭竟藏有玄機,我們就跟著
記者進去看看!(然後開始快轉走路開門直到老闆或老師入鏡)
接著老師開始講這個產業需要多少專業知識,後面背景是正在練習或上課的學生
但是奇怪的是卻沒人聽過這個老師名字,不知道他有甚麼實況經驗。
或是設法找些老害發言例,例如可能是老牌主持天王
"這個年輕人愛玩嘛,想法很有創意,但這種玩一玩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個嘩眾取寵,
我們演藝專業性還是很強的,不是隨便一個阿貓阿狗藏在色情圖片後面哼幾句就叫表演了"
這話題就又能延燒個幾天。
能沾上邊的都沾了,再來才會延燒到政治人物
"哪位縣市首長最適合成為Vtuber,網友狂推他"
"粉絲繪製虛擬形象,XXX立委:比本人可愛多了"
或是變成財經節目標題或名嘴話題
"Vtuber概念股崛起,老牌大廠XX、OO皆受惠"
"虛擬形象科技起飛,臉部表情辨識成關鍵,多家廠商布局Q3"
"我們今天來聊目前正夯的網路虛擬人物!你聽過Vtuber嗎?虛擬人物在電腦裡聊聊天就能
月入數十萬,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我們請到知名網路達人OOO老師"
"主持人你好"
"知名網路觀察家XXX老師"
"主持人你好"
"那麼老師你能說說你對這個網路新興行業的觀察嗎?"
然後這個XXX老師就開始拿出幾張holo或AI的照片,用刻意誇飾的語氣,講些老掉牙的歷史
而且通常是錯的
例如"台灣會興起主要是2018年這家叫Hololive的公司,他們是Vtuber的始祖,其中這個
白上吹雪是他們第一個推出的虛擬人物...巴拉巴拉"
喔當然到了最後這些所謂的虛擬形象概念股,都只有一開始真有聽信名嘴的菜籃族
讓他們漲個一小陣子後就跌回來被套牢了。 這時名嘴們也開始換下個話題。
最後才會是政府開始有所動作,而這些動作大多沒甚麼意義或只是方便撈油水
所以會在新聞看到
"今年報稅大不同,財政部推出虛擬人物小稅,幫助大家了解報稅"
"搭上流行風潮,警政署推出首位虛擬警廣主持人"
然後就是一如既往的政府官員跟一個照片或吉祥物在記者會上拍照的畫面
"衛生部公開徵稿,舉辦虛擬形象人物設計比賽!"
然後這篇新聞就會貼到巴哈西洽,一堆人投稿,有搞笑的,有來亂的,有抄襲的
還有一堆看起來就很厲害的大手。
但最後得獎的是一個看起來就像不化蟲或不惑仙那種從國立編譯館課本走出來的。
比賽最後也不了了之,舉辦時新聞很多,得獎的新聞卻沒多少人報,然後也沒真的把他
拿來用,比過就算了,後續也沒人關注。
然後才是最沒用的新聞
"領先全球!亞洲首座虛擬直播概念館落腳台北,總統到場賀詞"
開始介紹這個花了多少錢,弄了多少設備,然後到場官員講了甚麼官腔。
接著就是一些沒甚麼用的花邊新聞,最有可能是立委或議員拿著某個Vtuber照片去質詢
"請問市長,你認識這個人物嗎?"
"市長你連目前最紅的產業都不認識,請問你要怎麼去布局接下來的經濟發展?"
更狠一點就是又有人要cosplay進立法院搏版面。
接著就沒有然後了,就持續上面幾種新聞輪流穿插在各個事件中
直到下一個可以濫用的名詞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