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小時候要是電動玩太多,或是在漫畫屋待太久
都會被大人唸,當然是怕你沉迷不讀書可以理解
但要是花錢買太多周邊產品也會被罵,大人會說不要浪費父母錢買那種不實用的東西
或是參加些什麼活動也會被同學笑,以前沒接觸的人不理解會覺得蝦米碗糕
當年民風未開化,連看霹靂布袋戲,女同學都會覺得不可思議(20幾年前)
可以理解大人們對小孩的期待
但漫畫跟電玩難道就這麼的萬惡不赦嗎?
原因是過去太多出租店跟電玩店(那種賣電玩的店,小朋友可以花錢打幾小時)
這些店的形象是不是在大人眼中就是負面的呢?
即使到現在了,雖然漫畫電玩活動越來越,也頻頻躍上主流版面
打電玩看漫畫=負面義的形象,似乎在這個社會無法擺脫
更甚者有些上班族或社會人士,如果他說他的興趣是這兩者
恐怕還會遭到懷疑是不是生活貧乏,沒有朋友,大家如何看待台灣這些現象呢
何時漫畫跟電玩的形象才會獲得真正平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