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Wyun2648 (無用之用是為用)》之銘言:
: ※ 引述《herboy (herboy)》之銘言:
: 提到武俠的話
: 鬼滅之刃應該也算吧
: 開場就被滅門(武俠愛用開場之一)
: 後來遇到出來行俠仗義的長老(冨岡義勇)
: 雖然妹妹差點被當成鬼(魔教弟子)而殺掉
: 但前輩還是放了他一馬
: 接著前輩引薦他到自己的師父(流派)底下
: 就這樣練習呼吸法(內力)、劍術(武功)
: 通過考驗後加入鬼殺隊(大門派)
: 之後便行俠仗義
: 朝向打倒所有鬼(魔教)的目標前進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
雖然我仙俠看很少,但小時候武俠看得還算多,在接觸過的武俠故事裡,很少有
一句話能精準描述的的主線。
然而拿上面提到的鬼滅之刃當例子,明顯的主線是:家族被鬼滅門,要打倒鬼。
而一些比較有名的西方奇幻和科幻,也都有能用一句話描述的主軸:
有個戒指有腐化持有者的力量,於是正義的一方派遣一個心靈素質最強大的種族
把戒指丟進火山裡燒毀。
有一個沒有鼻子的巫師很強大又很邪惡,主角過著快樂校園生活的同時也要擊敗
那個沒鼻子的巫師。
一群貴族勢力搶一個王座殺成一團。最後一個養龍當寵物的女生搶到王位,然後
原作者富堅,編劇亂寫,影集爛尾。
銀河帝國用星球毀滅武器高壓統治,反抗軍多次爆破星球毀滅武器後推翻銀河帝
國。
以上這些故事,我沒講名字,但單純用一句話描述,大家都知道我在講的到底是
哪個作品。
可是如果我想同樣用一句話描述,舉例來說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好了,那麼……
一個道士路過牛家村,一波三折之後主角誕生了,之後主角練了武功,然後……
然後……欸,不是啊,郭靖你的主線任務是什麼?最後的結局和開場又有什麼關
係?
可能是我仙俠和武俠接觸得太少,但如果當最有名的故事都長這樣,沒有一個貫
徹整個故事的主軸,那的確是很難推廣到不同文化圈的。
畢竟假設你如果要拍一個兩小時的電影,或者加起來只有十小時的影集,如果沒
有一個明確的主軸,還沒入坑的觀眾看了只會覺得這故事不知道在講啥。
補充說明:
我想表達的不是有主線的故事一定比較好,而是有主線的故事比較容易讓讀者快
速進入狀況。今天討論的是為什西方奇幻從歐美紅到東方,仙俠卻推不出中文圈
,反倒是不少日本動漫和韓劇成功逆輸出。
也許有些故事的優點在於能讓人細細品嚐氣氛,但是達到這個境界的讀者或觀眾
已經進入了狀況,用這樣的故事做為入門作很難拉人入坑的,尤其是文化背景都
不同的觀眾。
我很喜歡的一個奇幻作家布蘭登‧山德森有在大學開課教小說創作,而他有把全
套2020年的課程放上Youtube。我因為對寫小說也有興趣,所以整門課看完。
在他的課程中他大概把奇幻小說分成三個元素:
1.劇情
2.角色
3.世界觀
雖然山德森的強項之一是營造世界觀,但世界觀也是三個元素裡最不重要的。你
可以有一個很完善的世界觀,但你的角色和劇情很爛,那你也不會有一個好的故
事。反過頭來,要是你的世界觀破洞百出,但如果你有出色的角色『或』劇情,
那你會有一個好的故事。要是你有出色的角色『和』劇情,那麼你創造了一個神
作。
所以我覺得仙俠和武俠的問題不在世界觀。世界觀只是營造氣氛的輔助工具,協
助劇情推展的輔助工具,而真正重要的是一個故事的主軸要表達的是什麼?角色
內心的痛苦、掙扎和要克服的障礙是什麼?
於是我覺得仙俠和武俠缺乏的是簡單明瞭的主軸,至少在我接觸過的有限故事裡
是這樣的。世界觀的設定甚至每部都重新解釋一次也沒關係,反倒是拿別人作品
的體系完全不解釋放在自己的作品裡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繼續拿山德森的課程當例子。這是他的創作方式,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寫作方
式,但至少這套對我來說受益良多。
山德森把劇情安排分成三大重點:
1.Promise,承諾。
這是故事一開頭給讀者的基調是什麼?你承諾讀者要演什麼故事?
2.Progress,發展。
故事的發展。
3.Payoff,報酬。
故事的結局。讀者讀完這個故事情感上的報酬。
像是魔戒終於被扔到火山裡,鬆了一口氣。反抗軍打爆銀河帝國恢復民主聯邦,
銀河恢復和平真讓人開心。某某角色終於跟另外一個角色在一起了,灑花。
用一個反面例子來說明這三個元素。
最後生還者二用艾莉和喬爾打廣告,承諾觀眾這會是艾莉和喬爾的故事。
劇情的發展呢?劇情都在演艾比。
情感報酬呢?喬爾變成喬爾夫球。
觀眾的反應呢?幹,騙我!你他媽的開什麼玩笑?這跟我被承諾的故事完全不一
樣!
這就是一個故事失敗的反面例子。
於是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裡,我的感覺是仙俠和武俠一開始的承諾就沒做好,或
者做了承諾之後發展和報酬跟承諾完全沒關係。
可是為什麼很多武俠和仙俠的故事當長這樣?洋人就特別厲害能講出完整的故事
嗎?我認為是跟出版的形式和環境有關。
金庸當年是在報紙上連載,現在大多數的仙俠武俠也都是以網路連載的方式呈現
,作者每天被逼著鬼扯劇情好餵飽讀者,這種情況下中短篇故事的劇情還能掌握
,故事一拉長劇情就準備爆炸。
而就算準備了大綱,也常常計畫趕不上變化,因為作家筆下的角色是很任性的,
從角色的視角出發,如果有一個做法就他受限的觀點來看比大綱上的發展更合理
,那他就會去做那跟大綱不同的事情。如果角色硬是依照大綱行動,那讀者就會
馬上察覺到這角色做了不符合他個性會做的事。
更別提如果目標一開始就是單行本,很多神伏筆的真相其實是作者劇情陷入死局
,只能無厘頭超展開,但還好因為所有檔案都還在自己的硬碟上,最多最多也只
有試閱讀者看過,所以回到前面章節把伏筆加進去神不知鬼不決。
啊,對了,試閱讀者。我不是出版的作家,所以對於業內運作不熟。
山德森提到,他的小說從初稿到出版至少有五個版本。第一版草稿拿給專業編輯
和同行看,收集回饋後修改劇情。第二版稍微放大範圍,拿給精選的讀者看。這
樣一路修修改改,從初版草稿到最終版可能會修個一年以上。其中他捉刀完成的
時光之輪最後一本甚至修改了十四個版本。
而回饋意見不是劇情該怎麼發展,而是提出類似「我覺得這裡的節奏太慢。」「
這個魔法系統我看得不是很懂。」「這裡的轉折太過突然。」這樣的讀者回應好
讓作者能修正到想要的故事目的。
我不知道華語圈是不是有類似的流程,但可想而知這樣的修改過程對劇情的完善
度能有很大的提升。
題外話,我認為鬼滅之刃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收在高點,收掉無慘之後就完結
而沒有繼續硬撐下去。很多作品一開始的評價不錯,但後面評價越來越差,都是
劇情拖長之後沒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