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東吳有多廢好了。
夷陵後東吳第一次跟曹魏用兵是孔明第一次北伐後的石亭之戰,
這場仗是228年吳國的周魴詐降曹魏,
曹休帶10萬人來接應結果被陸遜派三路各3萬軍偷襲,
結果是曹魏去接應的軍隊被陸遜打敗死傷萬餘人。
但是曹魏這邊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除了曹休的主軍外還有讓司馬懿到江陵、賈逵到東關,
賈逵看東吳在水路沒有多做防備,
知道兵力都集中去對付曹休,曹休十之八九會大敗,
於是追上去接應曹休撤退的軍隊。
事後曹魏把本來守蜀這邊的軍隊調去守荊州,
孔明這邊為了降低東吳的壓力於是趕忙進行第二次北伐,
帶一個月糧食突襲陳倉(吸引魏的援軍過來後又撤退)。
看上去沒有雖然打敗了曹休,但是並沒有多佔到什麼土地資源,
接下來是230年孫權號稱出十萬兵打合肥,
結果剛上岸就被滿寵六千人埋伏擊退逃回家。
234年孔明第五次北伐,孫權決定跟孔明一起出兵,
又是號稱十萬兵馬還親自帶兵,
曹魏這邊則是大概叫了一萬左右的兵馬守城,
打了兩個月孫權還是打不下,
七月曹叡調中央親兵親自想來收孫十萬經驗包,
孫權馬上落荒而逃。
238年公孫淵叛魏,來跟東吳求援,
但是東吳動作不如司馬懿快,到的時候公孫淵已經被司馬懿吃乾抹盡,
東吳軍只好救一些百姓送回東吳。
之後240年、247年、248年、249年250年姜維都有小規模北伐,
但這段時間東吳……都在裝死,
好啦其實也不是裝死,而是孫權這時老番顛了在內亂。
252年孫權過世,於是曹魏想乘機攻吳,被東吳諸葛恪擊退,
諸葛恪打出信心於是想要重啟北伐,用20萬人發起第五次合肥之戰,
結果被張特、樂方3000人守了超過三個月,
有部署蔡林屢次建議不被諸葛恪採納還反而被猜忌,於是投魏,
結果曹魏就知道吳軍的詳細部署……然後被司馬孚打爆。
257年壽春之亂,諸葛誕叛魏,於是合肥成為空城,東吳進駐……
但是接著跟諸葛誕一起被打爆,朝思暮想的合肥又丟了。
之後吳繼續亂,264年蜀滅亡時還想著要去白帝城分一杯羹,
結果被羅憲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兵力擋了半年才撤退。
隔年年底魏為晉代,有人建議孫皓快出兵打戈陽但孫皓未採納,
卻等了3年晉內部比較穩定後又開始進攻,不知道這時機是怎抓的,
268年開始孫皓開始一直打,對又是打合肥,
這次連著打十年,268年被直接打爆,
269年打下交趾,270年被打爆,271年遇到下雪撤退,
272年打下西陵,273年被打爆,274年再被打爆,
275跟276繼續打不過最後只在277帶了點人回去,
整體看來雖然有時也有點成果,但被氏族拖後腿,
結果落得「今師所克獲,不補所喪」的下場。
而這段時間真的是吳軍進步了嗎?
當然沒有,這段時間晉沒有把主力放在吳身上,因為北方鮮卑跑來亂,
直到279年司馬炎才把主力挪到南邊要打東吳。
換成某些人說阿斗很厲害因為他自己主政撐18年沒亡國的邏輯的話,
其實孫皓也是很厲害嘛,一直打一直打還親征撐了16年喔。
接下來大家就都知道了,從279年11月正式出兵起,只花四個月,
280年3月東吳舉國淪陷,三家歸晉
(季漢那邊還多守半個月……),
據說東吳的士兵投降是每次整個部隊整個部隊一起投降,
雖然可能有所誇大,但相關記載大多說晉軍「攻無堅城」,
其中又聽說蜀地降將打吳軍打的特別用力……
拿孔明北伐來比較,
東吳因為自家氏族扯後腿,辦不到孔明連年征戰卻能維持內政經濟的成果,
一直都做不到收支平衡外,戰略目標也一直一成不變,
孔明那邊看情況不順都是全身而退,但吳這邊一輸掉往往動輒死傷萬計,
再來政治文化也不佳,季漢直到亡國也極少清算流血,
但東吳流血鬥爭不斷,以至於機會到來時根本沒能力往外進攻,
有時機也沒內亂能進攻的時候又被氏族扯後腿,
更別說舉國將領守城有餘進攻無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