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emk.net/fxsensikurumi.html
剛看完18話,以描寫交易時各種人性的掙扎,這部真的是好作品。
它很切實地勾勒出人在看到賺錢與賠錢時的各種痛苦。
為了跟c_chat切合,我盡量把裡面提到的一些交易現象用白話來說明與解釋好了。
當然也不僅限於交易,人物刻畫部分也會提到。
http://demk.net/18.html
芽吹下海,第一次獻給了嫖客。
唯一的幸運是嫖客還算個好人,大概也聽了芽吹的故事吧。最後跟雞頭抱怨
「誒她有幾個地方做得滿危險的,你們有必要教一下吧」,掛斷電話後
「芽吹也經歷不少事呢...加油吧」
鏡頭一轉,帶到了萌智子的成長背景。
萌智子很聰明,但在學校僅因為想解釋如何有效率地分組討論,
結果卻被當作出頭鳥與霸凌的對象。萌智子選擇了不去學校跟國中肄業
在霸凌同學畢業的那天,萌智子在家裡獨自想著:
「認了吧,我就是被學校社會排除存在的輸家。
那些人會去普通的高中,把我的事情忘了,就這樣去抓住幸福。
假設哪天想起我,也會沉浸於『真可憐的人呢』優越感中回憶吧
別瞧不起我啊....
我可是萌智子啊!」
反正這世界就是資本主義,經濟至上的世界,那麼我就要成為這社會的勝利組!
啊罵,不能當女高中生很抱歉,不過...沒有這必要了。
萌智子15歲,高中跳級成功。全科目通過。
但啊罵不在了,家裡剩下一個垃圾爸爸。
我要錢,越早離開這個家,越需要本錢與學費。
要最大效率賺錢,只有這方法了。
萌智子選擇下海。
「可惡啊!還是沒取得主導權啊!
我要賺更多啊!!!!」
你可以看到萌智子其實一直跟自己周遭的一切對抗,她對抗著惡劣的原生家庭
惡劣的學校霸凌,以及她認為的惡劣現代社會。某種程度來說,她其實是最早體認到
社會現實的人,但終究目的,是想要從取得財富的同時,也取回對人生的主導權。
2011年,萌智子17歲
萌智子看著委託賣出價格掛滿滿,價格跌落的股票。
「第二季績效很好啊...為什麼...」
開始交易股票後數個月,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確實市場整體不是說很好
好企業也不會漲嗎....?
那要怎麼辦?再買嗎?
不,不該固執於這種股票,就按照停損價停損吧。
一定有什麼...不是企業業績,而支配市場的本質...
要抓住那東西!
我認為萌智子能在市場上獲利的原因,在於她可以很理性地判斷一切
她可以很理性的看待虧損,並做最合理的處置。
而且願意花心力假設,探求她認為市場上影響價格的本質。
這樣的人只要能活下去,在市場上其實是有優勢的。
只是在心態上,她會嫉妒其他沒跟她同樣遭遇的正常人。
那種「憑啥你不花吹灰之力就可以交到朋友」的嫉妒心態,
以及把平凡笨蛋推入市場搏鬥後,想看會發生什麼事的興趣
還有把他人作為利用關係。
那種坐看他人「準備虧死吧!」的心態也是致命傷啊....
不過在交易的技巧上我認為是老手了。
例如在美國非農就業統計(也是能影響美元與所有貨幣對市場價格的事件)中
智萌子是做多,但芽吹是做空。所以她以借錢給芽吹來造就她多空都能獲利情境:
A. 暴漲:智萌子做多賺,芽吹做空賠
b. 暴跌:智萌子做多賠,芽吹作空賺,但芽吹要還利息,所以智萌子能補貼虧損。
像這種就是典型的市場中性(Market neutral)策略,我們先不管比例是否完美中性
但這方法是建立在以下的原則:
a.我知道波動會放大,但不知道是哪個方向
b.那麼我可以藉由不同方式,或者不同商品來達到多空共同配置。
c.等市場跑出方向後我再調整兩邊比例就好了。
這種在選擇權市場,股票/期貨市場,以及股票/反向ETF市場都很常見。
外匯在以前MT4的時代,有些海外券商也可以讓你同時做多跟做空。
就看他們平台是否容許你多空都做,還是先進先出,你只能持單一方向把對向平掉
的制度而定。
有點扯遠了,其實就我自己來說,我也不會知道每天行情會怎麼走。
但你只要能運用不同商品的特性做組合,只要你資金跟比例有算好,你也可以不用管
行情怎麼走,只要波動一來,該給你的就會給你。剩下就是比例與數學計算的過程而已
萌智子其實算已經相當熟悉市場與價格的本質,了解價格其實就是一種收斂到發散的過程
所以她可以關注於少數關鍵的訊息身上,也就是價格本身。而不用理會市場其他訊息
事實上,她對bbs討論區充斥的股市評論的看法也沒有錯。
大多數人的評論與留言都只是沒有價值的雜訊而已。
因為人會受認知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
人經常會注意跟他想法一致的資訊,而忽視與他想法衝突的資訊。
所以你會很常見各種「先認為行情會怎麼走,再找資料來證明自己是對的」的文章
但實際大多為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並產生過度自信的垃圾。
最糟的是人看多了這種訊息,就會相信而開始自欺欺人,隨著留言與文章起舞與煽動。
最後變成被市場操弄的人偶。
如果要講芽吹可憐的話,就在於芽吹是個隨處可見的正常人吧。
但是正常人只要受制於思考的偏誤下,總是會做出很差判斷決定,
從而造就很差的投資表現。而在過度使用槓桿時,錯誤的傷害也會極大化,
最後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