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的說法
先秦時代
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
「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
,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
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10]《禮記》又有
:「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11]的記述,
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12],這亦
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關於中國南方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
當時是公元前505年。
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
指生魚片。「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
,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因為三年後病情復發,又沒有良醫治理,最終不治。[13]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
,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
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生魚片,他的《名都篇》裡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
生魚片蘸著小蝦醬吃。
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賈思勰
所著《齊民要術》書中。在「八和齏」一節裏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
種調味品,是用蒜、薑、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
在周代就已經有在吃生魚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