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819?loc=0b_001
創作臺灣歷史小說、漫畫,角色到底該穿什麼?讓《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幫幫你
作者:謝宜安 內容提供:聯經出版 / 2022-06-01 瀏覽次數(1182)
代表臺灣的服飾是什麼?
近年,中國興起了一波「漢服復興運動」──這一波運動主張,漢人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
的「民族服飾」,因為先前的長袍馬褂、旗袍與唐裝皆是源於滿族服飾,無法代表漢人。
漢服運動者從中國歷史上的服飾挑選,選定唐、宋、明代的服飾,統稱為「漢服」。近來
隨著中國電商與小眾服飾市場的發展,漢服成為一種新興時尚。對於部分漢服愛好者來說
,穿著漢服代表展現對中國的認同。
漢服之於臺灣,迎來了一個有別於中國的問題──對臺灣人來說,漢服是我們的代表服飾
嗎?
如果不是,那代表臺灣的服飾又是什麼?
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翻開《福爾摩沙時尚圖鑑》。《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依照
荷西、明鄭、清朝與日治等歷史分期,以漫畫畫風重繪該時期的男女服飾。若我們以女性
來說,臺灣過去是否有人穿著漢服?有,明代寧靖王妃妾,穿的就是如今被視為漢服的明
代仕女服飾。清代統治前期,臺灣漢人女性的穿著,也還遺留晚明形制,只是穿得「炫富
兼不規矩」,才是正港的臺灣style。無論是以人數或時間長度來說,要以明代服飾代表
臺灣,已經有些牽強;更不用說漢服中的唐制、宋制,更與臺灣無關。反而是被漢服史觀
排除的清代大襟衫,在臺灣廣受歡迎,橫跨清朝與日治兩個時代,比漢服更有資格榮登「
臺灣女人代表服飾」的寶座。
就如同「中國文化並不能代表臺灣文化」,中國的服飾文化,也不能代表臺灣。
穿什麼與不穿什麼,是個大問題
在當代,我們在衣著方面擁有高度的自由,無論你要穿裙穿褲,穿高跟鞋或穿布鞋,都沒
問題。就算我穿得像洛可可時期的貴族夫人,走在路上都不會被警察抓走──但綜觀過去
臺灣,服裝從來不是單純的身外之物:服裝標示一個人的性別、族群與階級,甚至還有思
想。在特定時期要是穿得不對,可能引來警察關切。正如《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也提到的
,二戰時穿著長衫(旗袍)的女性走在路上,除了迎來異樣的眼光,還會遭到警察取締。
即便在數年之前,長衫還是席捲婦女界的新興時尚,只是開了戰,便是不一樣的光景。
因此乍看之下,服飾史似乎是關於身外之物的歷史──但身體外的物質,代表著身體內的
性質。清領前期無論男女都穿得炫富又僭越,羅漢腳也能穿綾羅,女性甚至能夠盛裝趴趴
走,流露邊緣地帶天高皇帝遠的快樂;客家女性透過反折把衣服變出口袋的魔法,簡直像
直接把「勤儉」穿在身上;清代的長袍馬褂與大襟衫,到了日治時代,成了臺灣人表示「
我們跟你們不一樣」的政治語言;戰爭時期為男女制定「國民服」與「標準服」,臺灣女
性偏不愛官方那套裙裝,而喜歡來自北海道婦女勞動服的燈籠褲「モンペ」,還穿成跟日
本女性不同的樣子這些服飾細節,都標示著臺灣的特殊:我們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
日本人。就算和清朝人或日本人穿著一樣的衣服,臺灣人也總是能穿出自己的特色。
https://i.imgur.com/ciliqsn.png
戰爭時期的男性「國民服」。(圖/《福爾摩沙時尚圖鑑》)
https://i.imgur.com/c8kFRPv.jpg
臺灣女性偏不愛官方那套裙裝「標準服」,而喜歡日本勞動婦女的燈籠褲,還穿成跟日本
女性不同的樣子。(圖/《福爾摩沙時尚圖鑑》)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當然也找得到我們熟悉的,臺灣人隨性、開放的特質,總是不乖乖
按規矩穿衣服的調皮性格,以及一言不合就混搭的精神。當代表文明的西方白紗進入臺灣
,碰上傳統喜氣大紅,婚服到底該怎麼辦?沒問題,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新式
白混合傳統紅,成為可愛又喜氣的折衷粉,白紗配漢人刺繡衫裙,也無違和。至於日本人
帶來的和服要不要穿?選擇標準很務實──涼快的留下來,太熱太厚的不需要。於是通風
又快乾的木屐,和穿著起來輕鬆方便的浴衣、羽織,完全融入了臺灣男性的日常穿著。臺
灣男子們穿木屐還不是最稀奇的,臺灣男子還可以腳踩木屐、身穿洋服西褲、頭戴斗笠,
一身服飾便集齊日治時代和、洋、漢三大文化元素,彷彿用服裝爽朗說著:「無論什麼,
都給我來一點」。而且這套混搭不只是酷而已,它還兼顧實用功能:木屐透氣涼快,斗笠
擋雨防曬,完全適合炎熱多雨的寶島。
https://i.imgur.com/jRysoA7.png
給我們這代人的臺灣服飾史
許多年輕創作者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要創作臺灣歷史的小說/漫畫,但我的角色到
底該穿什麼?《福爾摩沙時尚圖鑑》足以回答這些困惑。它不只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齊全
整理了臺灣三百年各時期族群的代表服飾,還以當代讀者習慣的日式畫風呈現。這很重要
,同樣一套衫裙,無論是置於中式的肖像畫,或者是西式的版畫中,又或是日治時期的報
紙插畫,它都不會有《福爾摩沙時尚圖鑑》裡呈現這般,在我們眼裡看來如此清晰。「臺
灣服飾誌」團隊找出文物、選擇適合代表該時代的服飾,接著再由繪師阿毛子將材料以畫
筆「翻譯成」我們的當代之眼可以辨識的樣子。在這過程中,那些曾經的服飾,以及曾經
穿著的人,都彷彿再次清晰起來。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也為歷史上常被忽略的女性還魂顯影。在荷治、明鄭到清領前期,
文物與紀錄中鮮少見到女性身影。鄭成功與陳永華都留下不少肖像,因此能知道他們穿什
麼,但是殉死於寧靖王的五妃們,卻無彼時的畫像紀錄。大航海時代的漢人女性與荷蘭婦
女也少有圖像,「臺灣服飾誌」抱持著一種平反的心情,對照當時的其他繪畫,為她們留
下一席之地。相較於照顧到性別,《福爾摩沙時尚圖鑑》無法觸及原住民族群,序言裡也
解釋了原因。
從歷史衣櫃裡找衣服
那話說回來,「代表臺灣人的服飾」到底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可以保持開放。你可以選
擇蔣渭水也選過的長袍馬褂,當作心中的「臺灣服」;也可以選擇襯衫加上大襟衫、滾邊
下裙與瑪麗珍鞋的臺洋折衷風,概括多元的摩登時代──在歷史的衣櫃裡,它們都是你的
選擇。
謝宜安
1992年生,彰化鹿港人。文字工作者。現居臺北。
臺中女中、政治大學中文系、臺灣大學中文所畢業。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參與製作桌遊《說妖》。《說妖卷一:無明長夜》、《說妖卷二:修羅妄執》、《臺灣妖
怪學就醬》作者之一。另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合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