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巴哈考古小隊「Duke of Black Ring」的成員,Leoheart。
沒錯,你沒有看錯,我們的小隊有名字了,啪嘰啪嘰!
我們將嘗試使用AI的聲音,進行影片製作,希望能有助於大家理解與消化我們的文章。之
後會陸續補上之前的文章影片,歡迎各位屆時加我們小隊的頻道,收看我們製作的影片。
好,言歸正傳。結束在前幾回非常漫長的各國神話與圖騰的相關介紹後,這回我們要來聊
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歷史、建築,以及宗教。這些部分,可以說是理解世界觀與故事的
重要核心之一。雖然內容很長,但是全是必要,而且環環相扣,這點請見諒。
當然,我不是教徒,也沒有歷史與建築的相關背景,純粹是在翻閱資料後,以自己的方式
來做整理歸納。若有錯誤,歡迎指出,並懇請包涵我的失誤。
在法環的世界中,幾乎是各個勢力都有不一樣的建築特色。從這些不同的建築特色中,或
多或少傳達著一些訊息:承傳的脈絡與時間線推移。釐清建築物的所屬系統,會有助於釐
清事件的發生,以及整體歷史年表的排列。
這回是Part.1,除了全體的前言引導外,主要探討地下遺跡的建築物年代、特色與其可能
的相關歷史、宗教背景。下一回的Part.2則是以本回為根基做延伸與延續,討論地面上的
建築物群,以及其可能的背景故事。
原始出處: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36726&snA=9693
所有的遊戲截圖皆是日文版,因為我的PS5版沒辦法轉中文,但我會盡量附上中文名稱(
翻譯不出來就請原諒我QQ),讓大家可以對照自己手邊的資料。
可以的話,中英日三國語言配合著吃,可能會比較好理解。另外,部分參考文獻資料與官
方攻略本為日文版,這點也請見諒。
最後,感謝隊友華生、derdog、KEI、奧維克、Lex,以及痴女顧問Nastim、專業攝影師米
洛可的鼎力相助。
——
由於內容一樣是恆例的長文,因此先作簡單的結論。
法環世界中除了有明確出現科技樹斷層,以及信仰覆蓋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有著現實世
界的西洋歐洲歷史發展的種種影子。
先扣除建築物為法式哥德風格,象徵科技樹領先同期千年的永恆之城、英式歌德風格,代
表文明演進超前其他勢力200~300年左右的魔法學院,以及工期在最後,屬於巴洛克建築
的聖樹城,剩下位於地表上的建築物,連同大電梯和法姆亞茲拉,全數都具備羅曼式風格
,也就是同期建造的意思。法姆亞茲拉被擊毀,並不是在遠古時代。
然後,羅德爾王城最為特別,它是外圈羅曼式,深處的王座區為歌德式,但是中間的區塊
,是文藝復興混巴洛克。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羅德爾王城可以說是經歷了神權轉王權的宗教改革,然後又遭
受神權反撲的過程。
在part.1中最重要的核心探討,是帶有「聖母瑪利亞」色彩的永恆之城,以及與十字教的
相關對應。
——
https://i.imgur.com/PseBa7s.png
▲人類歷史中西洋建築物的發展順序
現實世界的西洋建築發展史,大略可以以上圖來做一個時間軸的整理。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古典時期、中世紀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
古典時期與中世紀時期,是以古羅馬作為分界線。古典時期的古羅馬敗亡之後,西洋建築
史便進入十字教神權最為鼎盛,也就是被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時期。
古羅馬分裂成東與西兩邊,分別為東羅馬的拜占庭,以及西羅馬。在中世紀時期之後,則
是著名的文藝復興時代。
在遊戲中,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有來自現實世界的建築物的影子,且巧合的是,各個時
代都有其對應的勢力,能從中推敲年表發展。
更有趣的是,如果從建築物群來鑑別科技樹,那麼法環裡有發生過明確的文明衰退。
我們先從各遺跡開始看起。
交界地上,一共有三種遺跡群:巨人遺跡群、諸王朝遺跡群、永恆之城與法姆亞茲拉。
其中,巨人遺跡群是撐起整個交界地重要的基底平台,諸王朝遺跡和永恆之城一起被隕石
擊沈至地底,而法姆亞茲拉也同樣被隕石砸,目前漂浮在半空中。
首先,是地下王朝遺跡群。
烏爾等王朝的遺留文物,例如石碑與石板,在我們之前的介紹中,能在亞述與新巴比倫找
到相對應,甚至直接複製使用的文物。甚至於部分的紋章符號,也是來自於美索不達米亞
文明。
然而,王朝遺跡的建築物風格,反而是屬於更後期的古羅馬建築裡的神廟群。
https://i.imgur.com/DgjYIZq.jpg
▲古希臘神殿結構
由於古羅馬建築從系譜上來說,是完全承傳自古希臘,因此我們先來理解一下古希臘神殿
的相關結構。
古希臘神殿的基本結構包括了柱頂楣構(Entablature)、圓柱(Column)、柱基平台(
Stylobate)這三大部分。柱頂楣構可再分為橫飾帶(Frieze)與楣樑(Architrave)兩
部分。橫飾帶則有飛簷三槽線飾帶(Cornice Triglyph),以及排檔間飾(Metope)兩種
高浮雕(High-relief)式的裝飾。
此外,山形墻(pediment)是古希臘建築特色之一,形狀是個等邊三角形,以下面的水平
飛簷(Cornice)與上面那兩條傾斜簷口為框,中間部分多飾以浮雕。其作用是將屋頂之
重量放於直立的石柱上。
https://i.imgur.com/VcvUf8N.jpg
▲古希臘的柱頭風格
圓柱的部分,在美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波斯等古文明中也有發展,但是將之系統化與發
揚光大的,是希臘。在希臘古典建築中,有三種常見的基本柱式: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與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而除了這三種外,亦有女性像柱(Caryatid)與男性像柱(Atlantes)。正如其名,以女
性雕像或男性雕像來取代柱體,著名的女性像柱遺跡為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ion)
,男性像柱遺跡則是奧林匹亞宙斯神廟(Olympieion)。
https://i.imgur.com/pw0CQZk.jpg
▲帕特農神殿(Parthenon)
多立克柱式比較粗大,沒有柱礎,柱頭也沒有裝飾,樸實無華,故又被稱為男性柱。柱身
有20條凹槽。此柱式的代表建築為帕特農神殿(Parthenon)。
https://i.imgur.com/73WLoDM.jpg
▲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ion)
愛奧尼柱式相較於多立克柱式,比較纖細,通常豎在基座上,將柱身和建築的柱列腳座或
平台分開,且柱頭是由一對標誌性的渦形裝飾,置於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
從內綻放出,整體優美但不失莊重。柱身有24條凹槽。早期的愛奧尼式的神廟經常建在靠
近水邊的地方,剛好與多利克式神廟相反。此柱式亦是文藝復興後,圖書館和法庭建築的
主導柱式,象徵知識和文明。代表建築物為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ion)。
https://i.imgur.com/PG8B9q6.jpg
▲奧林匹亞宙斯神廟(Olympieion)
科林斯柱式比起愛奧尼柱式,又更加纖細。若愛奧尼柱式是女性的話,柯林斯柱式大概就
是少女了。柯林斯柱式的特徵,在於其柱頭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
的花籃,裝飾性更強烈。柱身有24條凹槽。不過,此柱式在古希臘時代由於被嫌棄過於花
俏,不夠端莊,因此並沒有被廣泛使用,直到古羅馬時代才真正被採用與發展。代表建築
物為奧林匹亞宙斯神廟(Olympieion)。
https://i.imgur.com/P8REj2O.jpg
▲古羅馬的拱券結構
傳承自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古羅馬,在建造技術上比古希臘更上一層樓。古羅馬最為關鍵的
貢獻,就是發明了混凝土和拱券(arch)結構。
拱券有幾個基本結構,包括券石(Voussoir)、券心石(Keystone)、圓心(Centre)、
起券線(springing line)、券肩石(Haunch)、券底石(Impost)、券頂(Crown)、
券底(Soffit)、券背(Extrados)、券腹(Intrados)等。
不過,「拱」並非是古羅馬才出現,最早在西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便已經發明了
拱,並運用在磚塊建築上。但是,將之廣泛運用,並發揚光大的,是古羅馬。在古羅馬時
期被有系統化地將它與標準的希臘石柱結合運用,突破既有的建築力學結構,創造出各式
各樣的拱門與拱頂(arch and vault),成為羅馬建築的特色之一。
https://i.imgur.com/lHMGBnO.jpg
▲古羅馬的柱頭風格
上述提及的三種古希臘柱頭,在古羅馬時代皆被繼承下來,且根據當時的審美觀以及建築
技術,被加以改良與發展。例如羅馬人將古希臘人不常使用的柯林斯柱式,結合了愛奧尼
柱式,改造成後來的羅馬混合式(茛苕混合渦形裝飾),並廣泛地用來建造規模龐大、裝
飾華麗的建築物,例如羅馬萬神殿(Pantheon)。
除了柯林斯柱式的改造外,他們亦改良了古希臘的多立克柱式,發展出塔斯干柱式。比起
多立克柱式,塔斯干柱式的風格更加簡約,柱身上的凹槽全部省略,高度上也矮了一個柱
身寬。此類型的柱體結構,多用於城牆或監獄。
https://i.imgur.com/GSkT6lB.png
▲烏爾王朝的遺跡以及柱頭
現在我們回頭過來看烏爾王朝遺跡。
很明顯地,這些遺跡具備有古羅馬建築的特徵:大量的古羅馬柱式與拱券結構。
在烏魯王朝遺跡,我們可以見到見到兩類型的柱頭。一種是塔斯干柱式,出現的地點在其
與永恆之城諾克史黛拉交界的城牆。另一種是最常在遊戲中看到的,羅馬混合柱式。這些
柱頭樣式,以及各種混擬土,顯示對應的年代及其風格,應為古羅馬時代。
然而,我們在之前的介紹中有提到,王朝遺跡裡留有許多亞述與新巴比倫時代的遺跡,例
如方尖碑與老人雕像上出現的世界地圖,兩河文明的時代,與古羅馬帝國時代,基本上去
落差起碼兩個世代,起碼5、600年以上的歷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邊,就讓我們
來看一下歐洲的文明演化與歷史發展。
https://i.imgur.com/0T17qWq.png
▲中東地區的政權交替
在人類的歷史上,正統的蘇美文明,在烏魯第三王朝滅亡後,兩河流域被草原遊牧民族閃
米特人,也就是後來的巴比倫(巴比倫人)、亞述(亞述人)、新巴比倫(加爾底亞人)
等國取代,直到波斯帝國的興起。這些閃米特人所建立的國家,繼承了蘇美遺留下來的文
化,持續發展了兩河流域文明,並將其輸出到其他地區,例如古希臘的愛琴文明(
Aegean civilization)。
https://i.imgur.com/bJKYSwy.png
▲波斯帝國全盛期疆土
https://i.imgur.com/14IoDw7.jpg
▲波斯王道(Royal Road)
波斯帝國的居魯士二世((Cyrus Ⅱ)在西元前559~529年間,滅了米底亞(Media)王國
和新巴比倫帝國,統一了中東地區,建立了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波斯帝國的
疆土擴及歐、亞、非三洲,他們雖尚武,但統治方式是相當溫和,採取懷柔政策,允許被
征服者保持原有的風俗、信仰與法律。也因此,兩河文明得以保存下來,傳播到西方世界
。
在大流士一世(Darius Ⅰ)在位期間,他修築了亞述帝國留下來的馳道系統,配合驛站
,將之擴建成波斯王道(Royal Road)。這條王道,從首都蘇薩(Susa)貫穿到薩第斯(
Sardis),全長近2700公里。道路順暢平穩,能讓信差在九天內完成2700公里的傳遞任務
,直至羅馬時代都還繼續沿用。
在遊戲中,剛好也有類似的東西。
https://i.imgur.com/9vXFlmD.png
▲法環世界裡的王道,以及其地磚
在法還世界的主要幹道上,我們可以看到地板石磚上刻有有著四環相扣的紋章。該紋章上
的四環,與法姆亞茲拉中的黑劍馬力卡斯所在的建築物內,疑似是龍王的法環,相扣的方
式是相同的,都是均等的四環排列,與現存的黃金時代是不同的東西。因此可以推測,這
條道路的年代,相當地古老。
除了卡利亞王城與日陰城、雪山區域外,包含魔法學院在內的各個大型建築與城堡,皆有
王道通過。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則是各個大電梯口附近的地磚,與法姆亞茲拉的大橋花
紋,是一樣的。這代表一件很重要的事:這些道路以及大電梯,甚至於是各大型建築物,
或許都不是在黃金樹時代所建造。
此外,從道路的路線與現況來看,利耶尼亞的地形,確實在道路建造時,就已經是那個破
碎的樣子,但是中間的大積水,是後期才產生。
關於王道的部分,我們會在下一回再來一併討論。
https://i.imgur.com/JsVMsk1.png
▲馬其頓王國原本的版圖
那麼,波斯最後是被誰所滅呢?答案就是西元前331年,馬其頓王國(Macedon)的亞歷山
大大帝(Alexander Ⅲ)。
馬其頓王國位於古希臘中北部的邊陲,對古希臘人來說,馬其頓是蠻荒之地。此外,政治
體系也和希臘的雅典城邦民主不同,馬其頓王國奉行自荷馬時代(或希臘黑暗時代,
Greek Dark Ages)繼承下來的國家君主制度。這種君主制度的特點是,國家由無數個部
落組成,每個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的「王」。這些「王」之中最強大的「王」,憑著一定的
軍事實力,成為國家的首領,也就是一國之王。而馬其頓王國的國王,在決定政策時,會
先與其他「王」達成共識。
因此,馬其頓王國被視為落後的蠻族,並沒有被南部的古希臘人認為是他們的一份子。直
到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也就是腓力二世(Philippos II),趁著雅典(Athens)、斯巴
達(Sparta)和底比斯(Theban)等希臘城邦的內戰之際,率領著名的「馬其頓方陣(
Macedonian Phalanx)」的重裝步兵與馬其頓騎兵,南下擊敗雅典與底比斯的聯軍,並孤
立斯巴達,征服了大部份的希臘城邦,最後成功統一了希臘。
https://i.imgur.com/VGOEVxE.png
▲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馬其頓王國版圖
當時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了父親的偉業,甫繼位便旋即展開大規模軍事征服行
動。他所建立的疆土,擴及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
北部。希臘文化也因此隨著他的軍隊,向東傳播,帶來了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
所謂的希臘化文化,是源於行省制度。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來的地區設置行省,由希臘的
貴族們統治,並推行希臘語為官方語言。行省制度帶來了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希臘文化與
西亞、埃及等東方文化的結合,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了。
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亞歷山卓(Alexandria),為當時的希臘化文化的中心,亦是古希臘
文化中最大的城市,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與詩人們。著名的亞歷山卓大圖書館(
Library of Alexandria)的藏書,更達70萬卷之多,可謂是古代知識與文化的寶庫。羅
馬人亦透過圖書館藏,了解並融合了古典希臘思想,創造了羅馬的文明。關於亞歷山卓大
圖書館,我們在之前的神話篇有稍作介紹,這座圖書館最後是毀在十字教徒手上,算得上
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浩劫。
但是,希臘化時代並沒有持續多久。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被他的
部將們瓜分。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Ⅳ),更慘遭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前所任命
的攝政王安提帕特(Antipater)之子卡山德(Cassander)殺害,馬其頓王國陷入長達二
十年之久的內戰。
衰敗的馬其頓王國,無力面對西方日益強大的羅馬共和國(Roma)。四次的馬其頓戰爭(
Macedonian Wars),將馬其頓王國推向滅亡。最後在西元前168年,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的
一個行省。而馬其頓最後一塊版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於西元前30年滅亡於羅馬共和國
屋大維(Divi・filius)之手。
https://i.imgur.com/eM9iMmG.png
▲閃米特人的分佈
簡單介紹完波斯和馬其頓,先回到在兩河文明傳播上,扮演非常關鍵角色的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的勢力版圖,不僅止於兩河流域,而是擴及甚至整個阿拉伯半島、地中海與紅海
沿岸地區。如果要從現代語系再去分類閃米特人的族群,主要可分為東與西兩支閃米特。
西閃米特還可以再細分成中閃米特與南閃米特。
東閃米特就是亞述、巴比倫等繼承蘇美文明的阿卡德部族。而西閃米特則是分佈於巴勒斯
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各民族,例如猶太人、阿拉伯人,以及腓尼基(
Phoenician)人等等的部族。其中,古代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可以說是古希臘文明的
啟蒙之一。腓尼基人創造的22個字母,亦演化成古希臘的字母,成為後來西方各種拼音文
字的始祖。
https://i.imgur.com/iAusRrv.png
▲腓尼基人的航海路線
腓尼基人善於經商與航海,全盛時期的勢力範圍遍及地中海沿岸,建立貿易站和殖民地城
邦。他們運銷西亞的特產木材、玻璃、染料和金屬製品至地中海西岸各地,同時也將兩河
流域的文明傳播至地中海各地,特別是地中海東部的克里特島(Crete),也就是後來的
希臘愛琴文明的發源:邁諾安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諾薩斯 (Knossos) 城為首
的各個宮殿,為其主要的文明遺跡代表。
克里特島位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是重要的戰略要衝與貿易重鎮,與腓尼
基、埃及有相當頻繁的交流。也因此,古希臘文明與神話,帶有一定程度的兩河流域與埃
及的古文明色彩。
只是,如同其他兩河流域的諸國,腓尼基在西元前六世紀也被波斯帝國併吞。剩餘的城邦
,例如位於北非貿易站的迦太基王國,則是在西元前146年被羅馬共和國殲滅。
https://i.imgur.com/5vPebTE.jpg
▲羅馬的母狼與雙子雕像
https://i.imgur.com/C5vZ2sf.png
▲維斯塔(Vesta)女祭司們,以及黑魂的「防火女」
至於最後稱霸天下,將古典時期文明的結晶,發揚光大的羅馬共和國,位於義大利半島中
部臺伯河(Tiberis)畔,主體民族為拉丁人。羅穆盧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
這對雙胞胎兄弟,為羅馬的創國者。
傳說中,他們是特洛伊英雄的王子伊尼斯(Aeneis)的後代,母親是特洛伊王室後裔的維
斯塔(Vesta)女祭司雷亞.西爾維亞(Rhea.Silvia),父親是戰神瑪爾斯(Mars)。
維斯塔女祭司(Sacerdos Vestalis)必須為處女擔任,破戒者會遭受活埋的處罰。她們
的職責,和魂系玩家所熟悉的「防火女」一樣,負責照管羅馬城維斯塔神殿裡的「帝國爐
火」,確保神聖之火不會熄滅。
在羅馬神話故事中,為了避免雷亞產下會威脅自己王位的子嗣,篡位者的叔叔殺光雷亞的
兄弟們後,將她送去維斯塔當祭司。然而,馬爾斯化身為狼,臨幸了雷亞,雷亞因而誕下
了雙胞胎兄弟。聞訊的叔叔活埋雷亞後,將雙胞胎兄弟扔進臺伯河裡。雙胞胎兄弟被河邊
的榕樹勾住,然後被一匹到河邊飲水的母狼救起餵哺,最後由牧羊人撫養成人。因此,對
羅馬人來說,榕樹與狼,是神聖的象徵。
https://i.imgur.com/4ZTWcQn.png
▲古羅馬的鷹徽章與鷹旗、鷹旗旗手
除了狼與榕樹外,鷹在古羅馬也具有神聖的地位。鷹在羅馬神話,是主神朱庇特(
Jupiter)的化身,是他的象徵物。西元前107年羅馬共和國時代執政官馬略(Gaius.
Marius)的軍事改革,更將鷹正式定為SPQR軍團的符號。SPQR,全名為「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是包含羅馬共和
國與羅馬帝國在內的古羅馬全體。也就是說,在羅馬共和國時代,鷹於法律上是羅馬的正
式標誌;到了帝國時代,更直接成為羅馬皇帝的象徵。對古羅馬而言,鷹徽是代表國家。
古羅馬軍團是職業化的軍隊,其象徵物拉奎拉(Aquila)鷹柱,或稱鷹旗。它是每一個軍
團的靈魂,一個軍團只有一面鷹旗。進入帝國時代後,鷹旗也同時是羅馬皇帝的意象。因
此,丟失鷹旗,會被古羅馬人認為是一個極其嚴重,讓整個軍團蒙羞的奇恥大辱。例如「
條頓堡森林戰役(Battle of the Teutoburg Forest)」,羅馬被日耳曼殲滅了第17、18
、19這三個軍團,並丟失三軍團的鷹旗,導致這三個軍團直接被撤號。另一個著名的為第
9軍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在軍團旗之下,還設有營旗、隊旗。古羅馬的指揮官可以從旗幟上看出該營隸屬的軍團、
兵力與裝備的情況,甚至於召集地。鷹旗和營旗,都由專門的旗手(Signifer)掌旗。特
別是鷹旗的旗手,必須是在該軍團服役20年以上的老兵,並且是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老
士兵來擔當。鷹旗旗手的服飾與普通軍團士兵不同,最大特徵是其頭上披著的獅子獸頭和
獸皮。此外,古羅馬帝國軍團的騎士,在冊封時也會授予鷹頭柄的劍,代表其地位。
隨著羅馬帝國的勢力版圖推進,羅馬鷹徽直接影響了歐洲各國在國徽與國旗的設計,例如
歷史上的拜占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與德意志邦聯,以及現在的俄羅斯聯邦。
關於狼、鷹與榕樹的典故,是否有與法環中有所連結,我們將在下一回的地面篇,回頭來
探討。
https://i.imgur.com/x1ACFEI.jpg
▲羅馬帝國疆域版圖
在羅穆盧斯最初建國時,羅馬是王國,王政體系。但是在西元前七世紀末,羅馬王國被伊
特拉斯坎人(Etruscans)入侵,王政時期最後的三位羅馬國王,為伊特拉斯坎人。直到
西元前 509 年,羅馬人推翻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廢除王政,成立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時期,有「前三雄」之稱龐貝(Gnaeus・Pompey)、凱撒(Gaius・Julius・
Caesar)和克拉蘇(Marcus・Licinius・Crassus),以及「後三雄」之稱的屋大維(
Divi・filius)、安東尼(Marcus・Antonius)、雷比達(Marcus・Aemilius・Lepidus
)。這幾位名將,打下羅馬共和國的全盛期疆土,同時也在國內引發互鬥內戰。最後,西
元前 27 年,屋大維贏得最後的勝利後,羅馬結束共和體制,進入帝制,為羅馬帝國。而
元老院尊屋大維為「奧古斯都」, 意思是「至尊至聖者」。
至西元 476 年日耳曼(Germani)毀滅西羅馬帝國為止,羅馬帝國一共治世五百年之久。
前期由屋大維開始,到奧里略(Marcus・Aurelius・Antoninus),一共出現五位賢君,
也就是史稱的「五賢帝」。儘管中途出現數名不適任君主,羅馬帝國渡過了長達兩百年的
繁榮。此時的羅馬帝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是羅馬史上最偉大的時代,為
「羅馬和平時期」,古羅馬文化盛行於各個行省。
https://i.imgur.com/CNNRamK.png
▲古羅馬時代的兩大外患,凱爾特(Celt)與日耳曼(Germani)
不過,看似無敵的古羅馬,他們從建國開始,就一直面臨外族的侵犯。
前期有凱爾特人,後期有日耳曼人。這兩大外族的名稱,並不是指單一族群,而是一群擁
有相似語系與文化的複數部落的總代稱。無論是凱爾特還是日耳曼,都是以各自所屬的部
落為單位,沒有國家。他們有國家概念,也已經是中世紀時期的事了。
這兩個民族的起源不同,凱爾特原本是遍佈於西歐各地,日耳曼則是主要聚集在北歐,兩
大部族之間互有競爭與領土的爭奪。隨著凱爾特的高盧(Gallia)被凱薩擊敗,古羅馬的
國土向西方推進後,古羅馬國境直接與日耳曼族群比鄰,大小戰役不斷,而後是日耳曼大
遷徙。
https://i.imgur.com/WjzQ5XP.png
▲凱爾特人古今分布圖
首先是凱爾特。
凱爾特,是在史前的西元前3000年之前,就已經生活在西歐地區的諸部落。著名的大不列
顛群島倫敦(London)近郊的巨石陣(Stonehenge),以及愛爾蘭都柏林(Dublin)北方
的紐格萊奇墓(Newgrange),便是凱爾特所遺留的,和天象觀星相關的巨石文明遺跡。
從凱薩在征戰時所記錄的「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中記述來看,
凱爾特在當時被稱為高盧人,特徵是紅頭髮。
在前幾回的神話篇中,我們有提到凱爾特人所繪製的圖騰,是非常獨特的條紋所構成,描
繪著大自然,例如動物或植物。「拉登文明(LaTène)」是其中一個代表。凱爾特人是
歐洲最早就進入鐵器時代的民族,精於煉鐵與鍛造。也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同期的民族都
來得早進入鐵器時代,在武器裝備上佔有上風,因此在西元前五世紀之前,凱爾特部落幾
乎席捲了整個西歐。考古學家在凱爾特的墓穴中,發現大量精緻的金屬製品,例如武器與
飾品。
總結來說,凱爾特人並不野蠻。他們懂天象觀星,擁有自己獨特的曆法,是最早進入鐵器
時代的歐洲民族,亦有獨樹一格的藝術,堪稱是歐洲的一大「失落的文明」。
現今的凱爾特人,泛指海島系的部族。古時候的大陸系部族,不是被羅馬同化,就是因戰
火而遷入海島族群裡。目前他們主要分佈於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Breizh),以及大不
列顛群島的西北部,例如蘇格蘭(Scotland)、愛爾蘭(Ireland)、曼島(Isle of Man
)與威爾斯(Wales)等地。
https://i.imgur.com/YucLGzu.png
▲法環世界中,與威爾斯有所相關的角色們
其中,威爾斯在法環的遊戲世界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所有有語音的魔法師
們,包含大家的老婆菈妮、瑟濂老師、伊吉,配音員全員都是威爾斯人,台詞都帶有威爾
斯腔。
這項安排,不會是巧合,而是刻意為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推論線索。
除了語音外,魔法師們的政治體系,恰好和大不列顛幾乎一致(詳見上一回的文章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36726&snA=9513),再加上英國牛津與劍橋大
學的學位服和大學鎮,以及卡利亞王室帶有濃厚的英國王室色彩醻o些,都在暗示著魔法
師們的參考原型,就是大不列顛和凱爾特。
但是,這群魔法師,除了菈妮以外,一個一個都是黑頭髮。真要說的話,他們不是比較像
來自地中海的古羅馬人的特徵嗎?怎麼會說他們和凱爾特有關聯?
這是因為魔法師們的祖先是觀星者,而觀星者們來自於雪山區域,正是和以紅髮為標誌的
火巨人比鄰而居。觀星者與火巨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很像古羅馬人與凱爾特人在大戰後的
同化現象。
關於羅馬與凱爾特、觀星者與火巨人間的歷史淵源與關係,以及相關遺跡的部分,我們同
樣也會在下一篇的地上篇做介紹。
https://i.imgur.com/QTZkKoK.png
▲日耳曼大遷徙
https://i.imgur.com/43eaAkc.png
▲羅馬帝國中的鬥士,以及法環遊戲中的劍鬥士
日耳曼,同樣也是古老的部族,他們是現在西歐與北歐國家的共同祖先,信奉北歐神話的
諸神。古羅馬人塔西突士(Gaius・Cornelius・Tacitus)著作的「日耳曼尼亞誌(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一書中提到,他們主要的外觀特徵是身形高大、金髮碧
眼。血統越純正的日耳曼人,頭髮越金,金到甚至於會泛白。
日耳曼人是古羅馬時代最大的外患,和凱爾特人一樣,被古羅馬人認定為蠻族。在欸羅馬
共和國時代,差點讓羅馬滅國,整整打了十二年的「辛布里戰爭」或「條頓入侵」(
Cimbri-Teutons War),就是羅馬與日耳曼人的戰爭。日耳曼人驍勇善戰,不投降,但是
會為了錢而倒戈,凱薩在進攻高盧的凱爾特部族時,曾雇傭了日耳曼人當傭兵。
在前面提到的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被殲滅了三軍團的戰力後,後繼乏力,便放棄掃蕩日
耳曼族群,只好選擇以萊茵河(Rhine)為界線,築城牆來抵禦日耳曼族群的入侵。但是
,界線最終還是被衝破,原因就在於羅馬在五賢帝之後,發展逐漸停滯,在西元三世紀的
「三世紀危機(Discrimen tertii saeculi)」後,國勢更是直線下滑。
為了保護羅馬不被長驅直入,西元271年,羅馬皇帝奧勒量(Lucius.Domitius.
Aurelianus)下令修建大規模城建全長19約公里,每100羅馬尺(29.6公尺)就有一個方
塔的城牆,將羅馬城牢牢地包裹在「奧勒良城牆」(Aurelian Walls)內。
https://i.imgur.com/tbOrvj7.jpg
▲三世紀危機
在五賢帝的最後一位皇帝奧里略的時代結束,其子康茂德(Lucius.Aurelius.Commodus
.Antoninus)繼位後,羅馬帝國走向衰敗,陷入飢荒、瘟疫、天災、內戰與北方外族入
侵的無限輪迴中。歷史上,將西元193年康茂德被暗殺,到西元284年戴克里先(
Diocletian)登基,這前後將近一百年間的時間,稱為「三世紀危機」。
饑荒與瘟疫,再加上首都羅馬城因雷擊而引發火災,使得羅馬的勞動力大量消退,奴隸的
人口也大幅下降。在此之前的羅馬,都是藉由領土擴張,向新征服來的各行省徵收稅賦。
因此在勞動力下滑、奴隸來源無法確保下,再加上財源不足,陷入饑荒與經濟消退的惡循
環。除此之外,不停的內戰與不安定的政權,更使得羅馬帝國整個中空。然而,最嚴重的
其中一個原因,莫過於帝國初期就出現的問題——移民政策。
https://i.imgur.com/JqjMt9Q.jpg
▲蠻族羅馬軍團
古羅馬向來不是排斥移民的國家,尤其是在國土面積不停擴大,需要更多人力資源的狀況
下。因此,對於移民,他們採取了相當具有彈性的作法:奴隸轉成自由人、當兵取得居住
權。
羅馬的奴隸來源眾多,有希臘人、埃及人、敘利亞人、日耳曼人等等民族。他們在各種原
因下成為奴隸後,被帶到帝國各處,提供極為廉價的勞動力。但是,這些非自願的奴隸,
只要獲得主人的同意,就有機會翻身,消除奴籍成為自由人,甚至成為羅馬公民。例如在
康茂德當羅馬皇帝的時代,著名的奸臣克里安德(Marcus・Aurelius・Cleander),就是
在康茂德的意思下,從康茂德的奴隸成為自由人,並獲得大臣職位。而當兵取得居留權,
甚至獲得公民權的例子,則有色雷斯的馬克西米努斯(Gaius・Iulius・Verus・
Maximinus)為例。他是第一位移民家庭出身,卻能當上羅馬皇帝的日耳曼歌德人。馬克
西米努斯16歲就進入軍團當輔助兵,在一次慶典中,報名參加了軍團中的鬥士比賽,被當
時的皇帝塞維魯斯(Alexander・Severus)所賞識。很快地,他以自己的身手,在軍團中
取得地位,成為大隊長、軍團長,最後更成為了皇帝。
孱弱的帝國,要面對內亂與外患,就需要更多的移民來補充兵力。在「三世紀危機」時,
移民與傭兵,已經成為羅馬軍隊的主力,甚至於領導階層也是來自於移民。看似可笑的蠻
族打蠻族,在羅馬的中後期是越來越顯著化,因為整個羅馬軍團,只剩不到10%是羅馬公
民。軍團的組成,有來自日耳曼、凱爾特、色雷斯、波斯與各個中亞遊牧民族,相當複雜
——原本出自於廣納人才與加強人力的移民制度,最後卻變成了亡國的最大破口之一。
https://i.imgur.com/BXNqFgA.jpg
▲君士坦丁一世與米蘭詔令
「三世紀危機」之後,羅馬帝國又陸續發生了足以影響到後世的幾件大事:(一)戴里克
先實施「四帝分治」,在東、西半部各置一位「奧古斯都」和一位「凱撒」,導致羅馬帝
國分裂成東西兩國,更頒布了對十字教徒的迫害法令、(二)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us I)頒布「米蘭詔令(Edict of Milan)」,承認十字教的合法性,並召開
第一次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通過「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aenum)」、
(三)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接受了日耳曼民族遷徙進入境內,試圖將其吸收為
軍力。此外,他更獨尊十字教,頒布了「薩洛尼卡敕令 (Edict of Thessalonica)」,奉
十字教為國教,使教廷與帝國各級政府平行。此舉直接掏空了羅馬的統治基礎。
這三件重要的決策,可以說是連鎖,而且加速羅馬的敗亡,以及嚴重影響後世的歐洲歷史
。特別是君士坦丁一世的「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aenum)」和以及狄奧多西一世的
「薩洛尼卡敕令 (Edict of Thessalonica)」,更是左右了歐洲未來的宗教信仰,以及人
類文明的發展。
「尼西亞信經」奠定了亞他那修(Athanasius)派的神學論點,為正統的十字教學說,儘
管君士坦丁一世根本搞不清楚他們在爭論什麼,甚至於他本人傾向於另一派。而這個第一
次大公會議的結果,讓亞他那修派有了藉口,在之後頒布的「薩洛尼卡敕令」,將其他派
別視為異端,對他們進行迫害。
——在君士坦丁一世解除了三百多年來羅馬對十字教徒的迫害後,十字教卻反過來開始在
歐洲迫害其他信仰,甚至於系出同門的其他學派,長達千年以上。這段歷史,真是極其諷
刺。
https://i.imgur.com/6VjMuCA.jpg
▲密特拉教(Mithras),屠牛的密特拉神
在這裡,有一件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密特拉教(Mithras)」,也就是「太陽教」,
著名的「無敵的太陽」。
這個宗教,幾乎與十字教同一時期,在約西元一世紀到四世紀之間,出現在羅馬,是在古
羅馬的民間相當盛行的異教,特別是在軍團。
關於此宗教相關的紀錄,最早是被發現在西元前14世紀的西臺(Hittite)人的石碑上。
石碑上記載的密特拉神,歷史學家認為是上古印歐族群的原始信仰,為象徵「契約」的英
雄神。此宗教的最大特徵是,會與當地的宗教做結合,也會隨時代而變化。因此關於密特
拉教,基本上是多變的。
例如在印度神話中,祂除了契約之神外,也是十二位太陽神的其中一位,為六月,但是不
怎麼受重視;在波斯後來演化出來的祆教裡,祂變成司法神、光明神與軍神。但由於祆教
是一神信仰,因此地位亦不高,直到創教百年後的西元前五世紀左右,波斯國王
Artaxerxes II Mnemon才准許人民信仰祂;在希臘化時代,祂被當成與希臘太陽神赫里厄
斯(Helios);在古羅馬時代,祂是誕生於岩石之中,具屠牛的英勇形象,以及成為能與
太陽神索爾(Sol)共享宴會的朋友;在中世紀時期的伊朗,祂成為太陽神,甚至有以祂
為主體的教團。
——每個地區、時代的形象,都不盡相同,信仰的內容與方式也不同,甚至於還有希臘與
古羅馬版本,逆輸入回伊朗與波斯的現象,是個蒙有神秘面紗的宗教。
在法環遊戲中,有著不少密特拉教的影子,特別是與太陽有關的部分。這部分,我們同樣
會在下一回的地上篇做探討。
https://i.imgur.com/ZQb722r.png
▲西臺帝國的獅子門(The Lion Gate)與安納托利亞地圖
在續談密特拉教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西臺帝國的簡易歷史。
歷史記載中的西臺人,來自於今天的烏克蘭東南部,是南俄草原起家的印歐語系族群的尼
希特人(Nesite)。他們在西元前2000年,翻越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向
南遷徙到小亞細亞(Asia Minor Peninsula),或稱安納托利亞(Anatolia)的中部地區
,征服了當地的原住民赫梯人(Hattians)。
而在此之前,赫梯人接受了亞述人(Assyria)的商業殖民,因此,屬於印歐語系的西臺
人,他們吸收了兩河流域文明,結合蘇美楔形文字,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西臺楔形文字
系統。此外,西臺人整體的文明與神話信仰,亦深受其影響,甚至於直接照搬。西臺人的
信仰,基本上是和當時的兩河流域諸國一樣,都是多神教。
安納托利亞中部,是氣候惡劣,深處內陸且土壤貧瘠,卻充滿鐵礦的高原地帶,善於冶煉
的西臺人,發明了冶鐵術,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並將「馬拉戰車」的戰術,帶
進了兩河流域,降下青銅器時代的帷幕。
西元前約 1550 年左右,西臺的拉伯尼納(Labarna)成立了西臺帝國,為第一任國王。
西臺帝國在併吞周邊小國後,定都於哈圖沙(Hattusha),隨後發起大規模軍事征服行動
,迅速擴張版圖,並攻陷了當時的巴比倫帝國(Babylonia),實力強大到足以和拉美西
斯二世(Ramesses II)時期的埃及正面抗衡。
不過,西臺人並沒有長時間佔領美索不達米亞,在攻陷巴比倫帝國,洗劫首都一圈後,西
臺人隨即凱旋歸國。他們亦曾與希臘的邁錫尼(Mycenaean Greece)開戰過,是驍勇善戰
的軍團。
西臺帝國最後是亡於波斯帝國,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關於西臺帝國的興起與衰亡,相關
資料可以參考此系列文章(https://cuphistory.net/hittite-history-1/?amp=1),這
裡只稍加帶過。
https://i.imgur.com/GiKN3rz.jpg
▲古羅馬時代,繪有密特拉教相關圖騰的硬幣
西臺帝國滅亡後,安納托利亞地區在那之後接受了波斯的統治。然後,在馬其頓王國崛起
後,經歷了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希臘化時代、羅馬帝國的征服。最後,在西元前一世紀左右
,密特拉教被輾轉帶進了古羅馬的世界,後來甚至成為古羅馬軍團中最為流行的信仰。
古羅馬時代,密特拉教是屬於密教,信仰階層較中下階層,特別集中於軍隊。一直到古羅
馬時代的中後期,才有宮廷人士信奉,並引起皇帝的注意。
之所以在軍隊中廣為流傳,是因為連年征戰的士兵們,希望能獲得密特拉神的庇佑,得到
「不死」的戰力。因此,在各個古羅馬軍團駐兵區附近,能找到為數眾多的密特拉教山洞
遺跡。
密特拉教原則上禁止女性入教,只接受男性。入教需經過嚴格的12道考驗,考驗欲入教者
意志力,其中包含會在入教者的額上以烙鐵留下印記,或者施以火焰的洗禮。
教團分為七個階級,從上至下,各階級的守護星分別為以下七位古羅馬神祇:土星的農耕
神薩頓努斯(Saturnus)、日的太陽神索爾、水星的商旅守護神墨丘利(Mercurius)、
木星的主神朱庇特、火星的戰神瑪爾斯、金星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Venus),以及月的
月神露娜(Lunar)。升級的方式不明。
基本上,密特拉教教徒對國家忠誠,既沒有像十字教那樣具有排他性,也不會拒絕參加其
他宗教的活動與崇拜皇帝。他們在宗教上的儀式,都是在沒有窗戶的神殿,或者在山洞裡
秘密進行。
整體而言,他們的存在,並不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此,在古羅馬時代,密特拉教沒有
像十字教那樣受到壓迫,甚至於還有得到皇帝默許。
反觀,十字教信徒卻認為密特拉是異端,不應該存在。更正確來說,十字教信徒甚至於認
為古羅馬的諸神信仰也不應該存在。
例如十字教使徒的聖保羅(Saint Paul),他到處旅行傳教的時候,總是呼籲信眾不要相
信異教的神祇,也不要涉足異教徒的神殿。想當然爾,他在羅馬初期時代的安納托利亞西
海岸的大型都市「以弗所(Ephesus)」,建立基地展開傳教時,就直接引發了住民的不
滿,造成不小的暴動——因為,當時的以弗所,是一個既富裕且重要的城市。他們擁有一
座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祭祀著月神的偉大神殿「阿提密斯神殿」(Temple of Artemis)
。
試想,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外來者,突然跑來對虔誠的月神信眾喊著「大家應該要拋棄神殿
、拋棄神像,那些是魔鬼的化身,請轉投上帝的懷抱!」,究竟是多麼駭人的言論。畢竟
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阿提密斯女神,是一個擁有許多權能,充滿威望且非常受人尊敬的偉
大女神。
因此,對羅馬帝國前期的皇帝們來說,十字教可以說是反社會、顛覆政權的麻煩來源。從
尼祿(Nero)皇帝開始,便以各種形式鎮壓,拆毀教堂。就算是五賢帝時代的奧理略,他
甚至還加大鎮壓的力道。
https://i.imgur.com/RsPDF5f.jpg
▲古羅馬各地的地下墓,以及法環世界的地下墓
受到古羅馬皇帝們鎮壓的十字教教徒們,只好輾轉到地下發展。殉教的使徒們,他們多數
葬在地下墓。世紀初的十字教葬禮非常簡便,屍體用殮屍布包一包後,就直接放進牆面上
挖出來的一格一格洞穴裡。因為他們相信不需要棺木,反正早晚會再復活。這些地下墓,
有一部分區域還設有祕密禮拜所,為了讓教徒們能偷偷躲在地下墓做彌撒。
目前已知古代羅馬的地下起碼有60多處墓穴,現在保存較為完善的,大約有5座,例如聖
塞瓦斯蒂安地下墓穴(Catacombs of St. Sebastian)、聖卡里斯托地下墓穴(
Catacomb of Callixtus)等,(參考資料:
https://www.mercaba.es/artemercaba/catacumbas_de_roma.htm)
那麼在法環遊戲裡有沒有對應呢?當然有,各地的地下墓與英雄墓就是,甚至於有些墓地
和現實的史實一樣,也是設有禮拜堂。這麼一來,法環的地下墓為什麼是挖成一格一格,
而不是擺設棺木,然後為什麼有些地下墓會有禮拜堂,就能獲得解釋了。也就是說,幾乎
所有的地下墓,都和黃金樹信仰有關聯。
但是,諷刺的是,當十字教成為國教,開始掌權後,教徒們反過來大肆破壞各處神殿神廟
,自然也會對密特拉教展開排山倒海的肅清行動。
最後,包含密特拉教,有許多的異教信仰,就這樣從歷史舞台消失了。
https://i.imgur.com/vznVtsX.jpg
▲對日耳曼歌德人傳教的傳教士烏爾菲拉
狄奧多西一世的「薩洛尼卡敕令」,尊十字教為國教,不只剷除異教徒,也肅清了不同教
派的異端。與此同時,十字教徒瘋狂地在各地摧毀舊時代信仰的神廟與神殿。藏書七十幾
萬卷,堪稱人類文明寶庫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據說也是在當時被十字教徒給放火燒毀。這
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浩劫,比起現代的伊斯蘭國(ISIS)所帶來的文明破壞,絕對是有過
之而無不及。
此外,狄奧多西一世的這項敕令,直接成為了日後日耳曼人群體攻擊西羅馬帝國的導火線
之一。
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是十字教教徒,他本人被據傳在老年時接受受洗,也成為了教徒。他
不只承認了十字教的合法性,更在君士坦丁堡興建教堂與基督教公共建築藝術,使得教會
逐漸擁有權力。之後,獲得皇帝支持的君士坦丁教會,派遣烏爾菲拉(Ulfilas)為主教
,對羅馬境內的日耳曼展開宣教。
烏爾菲拉是東日耳曼分支的哥德人(Goths)。他擔任哥德主教的五十年間,不只編造哥
德文字,對當地人民宣教,更以歌德字翻譯了聖經,使得大量的日耳曼人放棄原本的北歐
神話信仰,改宗信奉十字教。只是他的教派:阿里烏教派(Arianism),並非狄奧多西一
世所信奉的教派,是被肅清的異端。
在一連串的肅清異教徒與異端中,導致在羅馬境內,躲避匈奴的日耳曼難民,以及原為傭
兵歸化的日耳曼人,原已經因賦稅而不滿,再受到宗教上的打壓,直接群起暴動,加速了
帝國的崩壞。
西羅馬的滅亡後,古典時期結束,歐洲開始進入了中古時期,史學家稱此時期為「黑暗時
代」。
https://i.imgur.com/ZPi9JEg.png
▲地底世界的「永恆之城」
到此為止,如果把上述的古典時期文明的發展史,以及古典時期的建築特徵,套用到法還
遊戲中,我們可以發現地底世界與地面少許的王朝遺跡,基本上就是象徵著整個古典時期
:從最初的兩河流域文明,到最後的古羅馬。
如果再將這段時間的宗教信仰發展,與遊戲做結合,又會發現不小有趣的雷同之處。像是
十字教源自於亞伯拉罕(Abraham)一系,耶穌自稱是他的後代子孫,而他來自於烏爾第
三王朝,在王朝滅亡後舉家遷徙。這邊,可以對應到兩河流域年代的永恆神族們,在三座
城淪陷後,離開交界地,直到瑪莉卡回到故鄉。
從遊戲中黃金樹信仰的排他和符號象徵,以及宮崎英高在接受雜誌專訪時,曾提及黃金樹
信仰參考了現實世界中的某宗教發展史,因此我們合理懷疑該宗教,應該就是十字教。
正好,古羅馬的毀滅,有一半的原因是內戰,也有一半的理由和該宗教有。這些,與法環
的古代文明毀於城邦內戰,以及帶來黃金樹信仰的黃金流星,是不謀而合。
此外,我們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有提到,在王朝遺跡中,能尋獲與太陽、生命樹有關的遠
古圖騰,合理懷疑除了建築物暗示古典時期相關的歷史關聯外,更顯示了舊時代的信仰,
受到毀滅性打擊。而在古羅馬時代末期,除了象徵大自然與天體信仰到羅馬諸神被消失外
,另一個受害者就是被消滅的太陽,密特拉教。
https://i.imgur.com/VMhp1ye.png
▲哥德式建築的特徵
但是,有趣的是,被王朝遺跡群包圍的永恆之城,其尖塔與飛扶壁、十字基底、交錯樑結
構,並不是古羅馬時代的古典建築,反而是千年之後,日耳曼系的哥德式建築的非常重要
的特徵。且在諾克史黛拉與諾克隆恩這兩座永恆之城遺跡裡,還能看到兩具巨大地位看似
非常崇高的巨人屍體。從巨人的服飾,配合在古羅馬時代的服飾來看,應為女性。此外,
最值得注意的是,永恆之城對照現實建築,並不是僅止於哥德式教堂,它們的原型是「聖
母院」。
崇拜女性與月亮、聖母院。符合這幾項要件的,在現實宗教信仰中,也就只有那一位——
「聖母瑪利亞(the Virgin Mary)」。
將永恆之城設定為與聖母瑪利亞相關,其實是極盡嘲諷,也非常惡意。
這部分,得從聖母瑪利亞在舊教的天主教(以及東正教、聖公宗)與新教的基督教裡的差
別說起了。
當然,十字教間的認知落差與恩怨情仇,並不只是瑪利亞。
https://i.imgur.com/z37GSmk.jpg
▲聖母瑪利亞無染原罪瞻禮
聖母瑪利亞,以教派定義來說,主要的分歧點,是「瑪莉亞無罪論」。
瑪利亞在舊教的教義裡,她的地位高於任何一個聖人與使徒。她無罪純粹,甚至是沒有經
歷過「死亡」,肉體與靈魂就上了天堂,成為天界的后,是「天主之母」。
她也被視為救贖的代表,人們向她禱告,更擁有被羅馬教宗承認的「顯靈」事蹟,例如最
有名的法國盧爾德,以及墨西哥瓜達露佩。簡單來說,耶穌的神性滲透至人性,所以生下
耶穌的瑪利亞,也應當擁有神性。
相反地,對新教的基督教而言,舊教的說詞是無法理解也不可原諒的荒謬。他們認為瑪利
亞只是個凡人,沒有什麼特別偉大之處。在聖經中,她也就頂多和耶穌的門徒並列,甚至
於還排在門徒之後的存在。他們認為瑪利亞就只是生下耶穌在人間的「人性」,就只是「
基督之母」。
瑪利亞究竟是「神性」還是「人性」,這個爭議,讓十字教內部充滿煙硝味,雙方互不相
讓。
但是,若是從十字教在歐洲以及中南美洲,甚至於全世界的歷史與傳播方式來看,完全不
意外為什麼明明是同為十字教,舊教卻那麼推崇聖母瑪利亞了。
https://i.imgur.com/q8bSbLo.png
▲聖母瑪利亞與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法文「Notre Dame」,意思為「我們高貴的女士(Our Lady)」,也就是「聖母瑪利亞
(the Virgin Mary)」。在中世紀,大部分的哥德式教堂,都是獻給聖母瑪利亞。
為什麼會是獻給她,其實是有其歷史淵源存在,特別是與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凱爾特與日耳
曼民族,有絕大的關係。
在古羅馬時代,古羅馬將軍們掃平了凱爾特,以及在帝國中後期,皇帝半自願半強迫地接
納大量日耳曼進入國境,十字教傳教的對象,自然也包含境內的外族們,例如我們早先提
到的歌德傳教士烏爾菲拉。為了向外族傳教,傳教士們費盡了苦心,包含理解對方的「文
化」與「既有信仰」。
是的,要向人推銷東西,首先就必須要理解對方的需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盡可
能迎合他們的口味,別人才願意聽你說話,進而向你購買東西。古時候的十字教傳教士們
,就是做到了這一點,讓十字教成功在羅馬境內廣為流傳。
在君士坦丁一世的年代,初獲解禁的十字教信徒的人數,來到羅馬總人口的10%,信徒們
主要聚集在帝國東部的舊希臘城邦,例如我們在早先提到的安納托利亞的以弗所…慢著,
以弗所?你說的是那個擁有世界七大奇蹟「阿提密斯神殿」,祭拜著月神,還因為十字教
使徒聖保羅的言行,發生暴動,居民試圖驅逐他們的以弗所?
對,就是那個以弗所!
這邊,我想各位一定會覺得奇怪,這到底是發生什麼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使徒們學精了
,既然正面跟你宣教你不接受,那我就換個方式,用「勸誘」的方式來拐人——結合希臘
的神祇們,再搭上哲學辯論。他們聰明地將希臘的神祇,拿來與聖母瑪利亞、從前的十字
教聖人或殉教者們做連結,特別是聖母瑪利亞。為什麼特別是聖母瑪利亞?
我們來看一下新約聖經的四本福音,大概都在講什麼東西好了。
四部裡的第一部,「馬太福音(或天主教版的「瑪竇福音」)」,共有28章。主要都在講
耶穌的身世與生平,例如說他是大衛王的子孫,是「舊約聖經」裡所預言的救世主,以看
救世主的角度在寫他的生平,講他的工作。。那個所謂的工作,就是驅魔、醫病、顯神蹟
…嘿對,就是神棍的故事。宣教對象大概是猶太人。明明是講他的生平,提到他母親的次
數,只有五次。
下一本的「馬可福音(或天主教版的「馬爾谷福音」)」,共有16章。內容比起第一本的
馬太福音,精簡掉了耶穌的身世,沒有他的族譜,也沒有讓他高調自己是神的孩子,著重
在耶穌在傳教上的神蹟與經歷。客群大概是鎖定在非猶太人,例如古羅馬人與古希臘人。
主要是在講耶穌的神棍經歷,所以提到他母親的次數最少,只有一次。
第三部是「路加福音」,基本上內容和「馬可福音」沒有差多少,就是再把耶穌出生前和
小時候的故事補充一次,並強調耶穌是完美的「人子」,充滿光輝與至善。因為要補他出
生前的故事,所以瑪利亞總算破格被題比較多次,12次。
最後一本的「約翰福音(或天主教版的「若望福音」)」,最晚寫成.重點放在強調耶穌
的神性,以及關於永生的東西。瑪利亞不重要,頂多在加利利的迦拿(Cana)的宴會,以
及最後的受難,以代名詞的方式,例如「女人」來稱呼瑪利亞。有出場兩次。
——她在聖經裡,根本沒有幾次出場。最多出場紀錄的,也頂多是「新約聖經」裡的「路
加福音」,提到她的名字12次。
嘿,連篇幅最長的路加福音,都僅僅只提到瑪利亞的名字12次,超級路人的呢有沒有?新
約聖經根本連她是什麼樣的人,都沒有呈現。
但是為什麼後世會把這麼空白,幾乎是路人的角色,搞到她人氣超高,有自己的玫瑰經,
有自己的教堂,還有自己的畫像與雕像?
那是因為聖母瑪利亞比起耶穌的門徒們,她的空白最多,方便抓出來加油添醋,同時又不
違反教義——光是她是耶穌的母親,就足夠操作了。
https://i.imgur.com/WRtsqEL.png
▲以弗所的「阿提密斯神殿」,以及阿提米斯女神像。神殿後來在西元五世紀,被狂熱的
十字教信徒東羅馬皇帝奧德修斯二世(TheodosiusII)放火焚毀
https://i.imgur.com/MV3aNgV.jpg
▲西元50年左右的羅馬阿提米斯(黛安娜)女神銀幣
阿提密斯,或者是古羅馬時代的黛安娜,這位月亮女神在古希臘神話中,是奧林匹斯的十
二主神之一,眾神之王宙斯(Zeus)的女兒,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雙胞胎姊姊。她
除了是月神外,同時也是狩獵女神、純潔女神、接生神,以及守護女神。然後,由於她是
太陽神的雙胞胎姐姐,執掌月亮,因此她亦有光明女神之稱。除此之外,阿提密斯還有一
個極為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她和阿波羅都是永遠停留在性成熟邊緣的青少年,不會衰老,
永遠保持力量。
傳說中,她的母親女神勒托(Leto)懷了宙斯的孩子,被宙斯的正妻,也就是天后赫拉(
Hera)發現,憤怒的赫拉開始迫害勒托。由於諸神們畏懼赫拉的權勢,沒人敢出手幫她,
勒托只能到處流浪躲藏。最後她來到愛琴海的一座浮島「提洛島(Delos)」,在那座小
島上費盡千辛萬苦,痛苦了九天九夜,才將兩個孩子生下。因此,誕生時母親所經歷的苦
難,以及遭受天后虐待的成長過程,影響了阿提密斯的性格。
在阿提密斯三歲時,心疼女兒的宙斯想要送她禮物,她選擇了「永遠的純潔、像阿波羅一
樣自由自在地狩獵、二十位美麗的大洋女神當侍從、一座可以讓她在人間落腳的城」。疼
愛女兒的宙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的請求,還加碼改送她30座城——讓她掌管大陸和島
嶼,成為大陸和島嶼的守護神。相關的故事,可以參考相關神話故事書籍,或者此網站(
https://showthinker.com/%E9%98%BF%E6%8F%90%E7%B1%B3%E7%B5%B2/)。
因此,阿提密斯是個普世女神,她既保護女人,也保護男人,更保護動物。也因為出生成
長的經歷,她特別關心危險的過渡期,例如女人生產小孩,或者從孩童跨入成人的成長階
段等等。綜合來說,是個對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來說,非常重要的一位全能女神。會有各種
供奉她的大型神殿出現,絲毫不感意外。
以弗所的阿提密斯神像,比起其他的阿提密斯神像,具有非常特別的特徵:她張開雙手,
呈現擁抱的姿態,且她的上半身有著許多圓形的隆起物。因此,只要看到攤開雙手,身上
有多重圓形隆起物的女神像,不必懷疑,一定是以弗所的阿提米斯。
這些隆起物,有幾個有趣的解釋。一個是多重乳房,因為她是守護生育的女神;一個是公
牛的睪丸,因為她是狩獵的女神;另一個是袋子,裡面裝著預備送給人們的禮物,從食物
到財運、子嗣,應有盡有,有點像哆啦A夢的四次元寶袋。最後的那一個說法,是建立在
安那托利亞的神身上,有時候也會看到揹有類似的袋子。
這尊獨特的神像,據說是宙斯下令,將之降到人間。原本的大雕像從記錄中來看,是由木
頭雕造,在西元前356年的大火中燒毀了。而留存至今的大量小雕像,都是用簡便的材質
製成,這或許是其他較為貴重的金屬神像,可能已在不同時期被熔掉重製成其他的東西。
畢竟古希臘人並沒有讓神永久持有供品的概念,他們會隨著需求而回收供品,重新鑄成別
的物品。
https://i.imgur.com/qI5tmMH.jpg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慈悲聖母像(Madonna della Misericordia),以及瑪莉卡版本
的比對
注意到了嗎,阿提密斯的權能「月亮女神、純潔女神、守護女神」的形象,幾乎完完全全
被複製到十字教的聖母瑪利亞身上——很多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背後都是伴隨著耀眼的星
星,透漏溫和光芒的月亮。她純潔高尚,保有永遠的童真,並代替她兒子守護人間,聆聽
世人的祈禱,將禱告傳達給天界——當時以弗所傳教基地的使徒們做了什麼事,其實是非
常顯而易見的。
是的,他們修改、添加了瑪利亞的形象與故事,讓她的身世與設定,改編成方便和阿提密
斯所擁有的權能搭上線的內容。然後,使徒們再藉由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向以弗所的大眾
們宣教,降低他們的排斥感。畢竟,在多神教的包容環境,對以弗所的居民來說,有一個
外來的「女神」和偉大的阿提密斯女神形象很像,從此多一個「女神」守護自己,這並不
是什麼壞事。
這樣的宣教方式,不僅能替耶穌在聖經上充滿矛盾的設定做修補,例如大衛王後裔,更在
充滿戰亂與飢餓的西元二世紀末,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世紀危機」獲得重大的迴響。
https://i.imgur.com/0WyueFD.jpg
▲古羅馬的社會階級與分布比例
羅馬的社會,有著清楚的階級界線。使徒們宣教的對象,正是鎖定在人數最多,生活也最
困苦的中下階層。在生活陷入困境時,誰有美國時間和心情,跟你參加祭典?
在古希臘與古羅馬宗教中,祭神需要祭品,而最強大的祭品就是動物,通常是家畜如牛、
羊和豬。被當祭品的家畜,必須是所有家畜中最漂亮、最健康,這樣才能表現人們的誠意
。而在四處鬧飢荒的時代,飼養健壯漂亮的家畜,對一般中下階層的人民來說,是相當奢
侈的行為。此外,強調「犧牲奉獻」的獻祭,任動物們的鮮血噴灑在神殿外的祭壇,十分
殘酷也十分野蠻。
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字教的宣教行動,變得順利許多——上帝不需要獻祭,只要你誠心禱
告與懺悔,將你的祈求告訴他的母親,她就能幫你的聲音傳達給祂。比起傳統的信仰與同
樣需要獻祭公牛的密特拉教,這是多麼有魅力的說服點。
他們藉著聖母瑪利亞那溫柔且貞潔,愛護孩子且憐憫世人的完美女人形象,成功打進了古
羅馬的世界。在羅馬獲得成功後,十字教也以相同的手法,向外推至羅馬境內的其他外族
,例如凱爾特與日耳曼。
https://i.imgur.com/wZjRspp.jpg
▲米勒的「晚鐘」,描繪著人們在教堂鐘聲響起時,念誦「三鐘經」與「聖母經」的信仰
在日耳曼的世界,使徒們將聖母瑪利亞的形象,與北歐神話中最重要,象徵勝利的女戰神
芙雷雅(Freyja)重疊,吸取了芙雷雅的「生育」與「勝利」的權能,因為她打敗了惡魔
的誘惑,以純潔無垢之軀,排除萬難生下了神子。
關於這點,可以對應到西元1456年教宗加利斯多三世(Callistus PP. III)規定人們在
中午念三鐘經,和念三遍聖母經,為十字軍勝利祈禱,以及法國人相信聖母瑪利亞會在在
戰事中為法國帶來「勝利」,甚至於坐落在世界各地祈求或象徵勝利的聖母院,等等諸如
此類的歷史典故。
同理,在凱爾特的世界,也是讓聖母瑪利亞吸收他們原始信仰的女神們的權能,例如哺育
諸神,掌管大地與豐饒的達奴女神(Danu),反向輸出。
當然,「吸收」當地原始女神信仰,重新以另一位「女神」來傳教的做法,不只可用在主
動加入的信徒,更可以在其他宗教受到十字教打壓的時代,讓原本不願意接受十字教的人
們,也有了能夠轉換與投射信仰的對象。
也因為這樣的傳教模式,讓原本在聖經裡和路人沒有兩樣的聖母瑪利亞,在後世不斷補充
與追加關於她的故事與事蹟下,例如在中世紀歐洲非常暢銷的著名聖經外典「黃金傳說(
Legenda aurea)」,使她在一般人的心中的地位,恐有高過於耶穌的現象。再加上頻傳
的聖母瑪利亞顯靈的傳聞,更是讓她的雕像和畫像,以及屬於她的「聖母院」,充斥在世
界各地。甚至於,聖母瑪利亞還擁有專屬於她的經文,例如玫瑰經(Rosarium Virginis
Mariae)、聖母經(Hail Mary)。
https://i.imgur.com/xmIygUp.jpg
▲法環世界中的主要四尊女神像
同樣的「吸收」與「逆輸出」現象,也有出現在遊戲中,而且有趣的是,通通都可以在日
陰城找到,甚至於還有非常少見的雕像。
這些女神的神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羅德爾王城與各大電梯的持槍女神像、卡利亞王城
與魔法學院裡的持書女神像、漂流墓地那類在懸掛有鷹旗的地下墓,或者礦坑隧道中,不
知道為何而沒有雙腕的女神像、出現在各地地下墓與各個城裡的教堂,有時候會手持水瓶
的女神像。
這些女神像能夠在迫害異教徒的黃金樹時代被容忍、出現在各地,很明顯地,她們並不是
「異教徒」。那麼,如果以聖母瑪利亞的角度來看呢?
在我的解讀中,她們確實是類似十字教的聖母瑪麗亞般的存在,透過吸收各地原本的女神
信仰,在月亮信仰的永恆之城毀滅後,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女神代表。最好的例子就是
地下墓或英雄墓裡出現的禮拜堂,裏頭設置的雕像們,都脫逃不出那幾位女性雕像。
同時,也能合理解釋為什麼在黃金樹時代,遮蔽了太陽,卻沒有遮蔽星與月。羅傑爾支線
中,他提到的「曾經黃金律,是能夠接受並寬容對待對立的律法(かつて黄金律が、対立
する理をすら受け入れる、寛容なものであった)」,其實也是在投影現實世界中,在世
紀初十字教的傳教過程。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在聖經中,還有另外一位「瑪利亞」——抹大拉的瑪利亞
(Mary Magdalene)。
https://i.imgur.com/ERSZZRe.jpg
▲抹大拉的瑪利亞(Piero di Cosimo, 1462 – 1522)
為什麼要提到這位瑪利亞呢?
這位瑪利亞,是被教會打壓,也最厭惡的異端:「諾斯底(Gnosticism)」(或稱「靈知
派」)的領導者。當時擁有眾多的信徒,特別是女性。
在被教會指責是邪門歪道的文件紀錄中,她被說是耶穌的妻子。新約聖經的敘述裡,明確
記述著在耶穌接受審判,所有門徒都逃走的時候,只有她陪著耶穌走到最後,同時也是第
一位去耶穌的墓前,並在來查看的兩位門徒離去後,繼續守在墓前,最後見證到耶穌復活
的人。換句話說,在耶穌最後的時間,是有兩個瑪利亞陪在身邊。以正常場合來說,母親
與妻子在場陪伴,確實是再合理也不過了。
抹大拉的瑪利亞是耶穌的妻子的說法,2003年著名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一書裡被引用後,瞬間家戶喻曉。該書並指出這位抹大拉的瑪利亞,為耶穌生下
子嗣,耶穌的子嗣甚至還當過法國皇帝。當然,十字教教會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論點,斥
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