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niori (偉恩咖肥)》之銘言
: 如題
: 這是邱吉爾的名言
: 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 上圖
: https://i.imgur.com/PbRitVI.jpg
: 這個是邱吉爾的相關漫畫
: All behind you Winston
: 那麼
: 在屈辱過後還要面對戰爭
: 那也太虧了吧
: 可以只屈辱就好嗎
: 嘿嘿
剛好最近有學一些賽局理論的東西,可以來小試身手看看。
首先,簡要說明賽局理論的核心,就是「在賽局所設定的情境下,任意玩家要做出能帶來最
大效用的策略」。
接著,由於「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這句話是邱吉爾在批評張伯倫在蘇台德問題上的
作為,所以我們可以把「德國與英國在蘇台德問題的互動」作為此賽局的架構。
再來,我們可依據雙方的偏好,來設定「其行為會帶來的效用」。
德國:由於是希特勒主政,因此他希望擴張領土、建立大日耳曼國。以此為基礎,對他而言
,若能順利吞併蘇台德,效用肯定最好。若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吞併,則效用次之。相反地,
若因其他原因而被迫讓步、不併吞蘇台德的效用較差。更甚者,若不吞併時又被他國打,則
效用最差。
英國:由於是張伯倫主政,因此當時英國的外交政策是綏靖政策。以此為基礎,對他而言,
若能以各退一步的形式來換取敵國讓步,效用最高。若要以武力迫使敵國讓步,則效用次之
。相反地,若用武力後,敵國仍不願讓步而爆發戰爭,則效用較差。更甚者,若在各退一步
後,敵國毀約並動用武力,則效用最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建立出以下的靜態賽局(左邊的數字是英國的效用,右邊則是德國):
https://i.imgur.com/ekrdflX.jpg
其中,英國有策略W(戰爭)與策略D(屈辱)可選,德國則有策略I(入侵)與策略B(讓步
)可選。
可發現共會有4種情境可能發生:
1.當英國選W且德國選I時,雙方的效用值分別是2與3
2.當英國選W且德國選B時,雙方的效用值分別是3與1
3.當英國選D且德國選I時,雙方的效用值分別是1與4
4.當英國選D且德國選B時,雙方的效用值分別是4與2
在以上的可能狀況中,為追求效用最大化,雙方都得選擇在該情境下的最佳回應。
因此,當德國出I時,英國應該選W(2>1)。
當德國出B時,英國應該選D(3<4)。
當英國出W時,德國應該選I(3>1)。
當英國出D時,德國應該選I(4>2)。
等等,有沒有發現不管英國出什麼,德國都應該選I?
這時候就因為「不管英國出什麼,德國選I的效用都大於B」,所以策略I壓制(Dominate)
了策略B。
而基於「反覆消除劣勢策略」(Iterated Elimination of 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ie
s,IESDS)的邏輯,策略B就不會被德國所考慮,應當被消除。
於是,整個賽局可以在簡化成以下形式:
https://imgur.com/a/o68aql9.png
而這時,在確定德國出I的狀況下,英國選擇W才是效用最大的策略;選擇D的效用值才1而已
,根本來亂的。
而後再以上述推論做延伸,若此次靜態賽局不是玩一次,而是玩多次的話,那不管英國做什
麼,德國都會因為效用最大化的原則而選擇策略I。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邱吉爾會批評張伯倫的原因;因為只要希特勒主政,對他而言,只要是能
擴張德國勢力範圍的作為,其效用都會較大。
這導致德國只會做出策略I這種入侵他國的策略;若英國想要效用最大化,則不可能選擇策
略D。
而張伯倫之所以會選策略D,則是因為他不像我們能夠事後諸葛、看清整個賽局的效用分佈
;因此對於德國有著錯誤的信念(Belief,指說「某玩家相信對方會選擇特定策略」),所
以他就以為雙方都和談是對雙方而言效用都最大的情境,而與事實不符。
不過畢竟這只是為了稍微討論而微略產出來的內容,可能有不完整或過度簡化的地方;比如
實際的效用狀況、動態賽局的可能性等等。
假如各位有想討論或指正的地方,都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