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速讀會有一個理解誤區是:讀得快 = 容易讀懂一本書。
但你讀得快,不一定讀得懂。我隨便找我書架裏的書擷取一段舉例好了:
一個物體在質量上的任何變化將會改變它作用於其他物體的重力牽引作用大小。
若地球的質量減少,則對於軌道上的月球而言,其牽引的重力就會相對較弱。
故同理,若黑洞在質量有損失,則它在事象地平界的重力牽引作用的光逃逸速度
也不再等於光速;故一個靠近奇異點的新事象邊界即形成。
那麼請問:黑洞質量的損失,在觀測事象地平線的範圍會變小還是變大?
你會發現就算你讀得快,你也不見得能讀懂上面那段在講三小,
而你會很自然地放慢閱讀速度,因為你的閱讀過程是:
辨識語言 -> 解碼讀懂文字 -> 提取語句概念 -> 讀懂
只是提取文字資訊,但文字所描述的概念你不懂,那讀得再快也無法
迅速準確地回答問題。即答案是會變小。
反過來,對於有些刊物或文章你可以讀得很快。其實背後的原因往往是反過來
是你已經很熟悉作者於文字所想表達的概念,你已經懂並且站在能溝通的基礎上,
你才可以迅速地把整段文字提取幾個關鍵概念後就能看完。
所以通常狀況是反過來:
你懂它想講啥 -> 提取文字概念 ->略過其他語句 ->看完翻下一頁
我們再舉個例子,假設你看某篇文章提到了財務困頓邏輯機率
(logic probability of financial distress, LPED),定義為:
NIMTA=加權平均(季淨利/總資產市值)
CASHMTA=現金與現今對等科目/總資產市值
EXRET=加權平均(log (1+股票報酬) - log(1+加權指數報酬))
SIGMA=前三個月年化股價標準差
RSIZE=log(該股票市值/指數總市值)
MB= MTA/調整後帳面價值 調整後帳面市值=帳面價值+0.1(資本市值-帳面價值)
PRICE=log(近期股價_
LPDF=-20.26NIMTA+1.42TLMTA-7.13EXTAVG+1.41SIGMA-0.045RSIZE-2.13CASHMTA
=0.075MB-0.058PRICE-9.16
你只要有基礎財報分析知識,就算你乍看公式不知道在講三小,但看定義後
你就會知道它想抓的是:
這間公司近期淨利賺的錢多不多、股價相對最近大盤表現漲多少、
它的手握現金跟總資產相比多不多,現金流算不算健康。
以及相對的負債/資產比率高不高,股本會不會太小導致股價波動太大。
而取log指數是要把不同時間的漲跌比率標準化,比如說以台灣的加權當例子
在大盤指數8000點的時候,每天1%的價格漲跌就80點,如果這天大漲150點算異常
但現在14500點,一天漲個1%就145點。故你沒用指數化等手段把數據標準化,
你很容易把以前的資料低估而造成解讀上的失真。
剩下那些定義攔前面的數字多半是作者已經寫成程式跑最佳化後得知的最佳化權重,
你沒有要全部照抄就可以視為雜訊。
那麼你已經知道它寫這些公式背後的概念是啥,解讀速度就可以很快。
而立即地了解它是想表達現金流健康資金充裕,欠錢少,股價波動穩定但漲得比
大盤多,反映市場對公司未來價格預期,這間公司就相對破產機率不高。
反之基本面很差股價還吃瀉藥狂瀉波動大的,公司八成也有問題破產機率就較高。
那麼讀得多跟讀得快哪一種比較重要呢?我個人認為是讀得多再讀得快,
那你看書體驗也比較舒適,至少你不會看很快但還是看不懂在公三小又要重看一次。
至於這跟c_chat有啥關係?這其實也跟一些小說改編的動畫,聲優的台詞速度有關
我們就舉化物語的pv來說好了:
https://youtu.be/WLcSAgqZUHA
其實這部作品相較於小說的文字數,它的台詞節奏是有刻意放慢的。
因為動畫必須兼顧完全沒有接觸過原作的觀眾,
如果速度太快就會開始不知道西尾是想供三小。
不信的話你把速度調快到1.5倍速,大致上就是你看小說的平均速度。
但只要在沒字幕下你光聽就很吃力,更何況西尾還喜歡利用日文的用語典故
來藏他言外之意的意思,如果你沒放慢速度觀眾根本沒時間get到。
不過就算是放慢速度也的確還是有看不太懂嫌他是電波作的觀眾啦...
所以這也反映了動畫到現在往往都找很容易讀的輕小說,甚至是看爽的毒物番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