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2748
電競商機旺!台灣市場手握優勢卻遇人才外流、產業斷裂困境,怎麼解?
根據市調機構 Statista,2021 年全球電競市場營收較前一年大增 14.5%,達 10.8 億
美元(約新台幣 300 億元),其中近六成來自贊助與廣告,預計 2024 年整體營收將成
長至 16.2 億美元;而根據 Newzoo 調查報告,2022 全球電競觀眾的市場產值較前年成
長 8.7% 至 5.32 億美元,預估 2025 年電競觀眾將成長至 6.4 億人。
台灣在這波電競商機中,掌握了硬體等既有優勢,但同時也面臨人才流失、產業策略斷層
等問題。
人才、硬體、市場,台灣發展電競產業的三優勢
4GAMERS 創辦人黃智仁分析,台灣在整體電競市場中,主要有三大優勢:硬體、人才和市
場戰略位置。
在硬體方面,根據市調機構 TrendForce,華碩以 30% 的市占率稱霸 2021 年品牌廠電
競筆電市場,若加上微星和宏碁,台灣廠商的市占超過一半。
至於人才培育,台灣已有許多高中職、大專院校設立電競專班、電競學程,盼為人才培植
盡一份心力,而台灣選手得實力也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認可,像是去年甫於閃電狼《爐石戰
記》團隊退役的陳威霖就前後在 2019、2020 大師職業賽亞太區先後取得冠亞軍;2021年
,外號「蛇蛇」的台灣電競選手胡碩傑,成功以兩年高達約 1.7 億台幣簽約加入北美最
知名電競戰隊 TSM。
最後則是台灣市場戰略位置的優勢。「台灣是亞洲的中心。硬體或是遊戲的製造廠在東北
亞,而主要市場在東南亞,」黃智仁解釋,「台灣就是一個東北亞要輸出內容到東南亞很
重要的樞紐。」加上台灣的文化融合度高,玩家對各式風格遊戲的接受度都很高,所以很
多遊戲公司都會把台灣當成一個試營運跟測試的市場。
電競發展遇瓶頸:人才流失、產業不連貫
在電競產業握有一手好牌的台灣,相關產業的成長幅度卻低於全球市場。巴哈姆特副執行
長陳建仁指出,台灣遇到最大的瓶頸,是人才流失和產業不連貫。
他指出,雖然台灣栽培出很多優秀選手、教練和轉播人才,卻紛紛被中國大陸、美國高薪
挖角。「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市場及政府政策有很大的關聯性。」陳建仁說,相對於中國
和美國市場,台灣市場小,因此硬體商選擇贊助對象或遊戲商授權時,會以海外賽事和戰
隊為主,導致台灣要栽培隊伍、辦賽事都更加不易。此外,台灣人才栽培和產業發展也銜
接不上,「有很多人讀了相關科系,卻找不到工作。」成為台灣電競發展的一大痛點。
「電競分工愈來愈細,」他說,「早期認知就是電競選手、辦比賽,現在已經有一個產業
鏈,從選手、研發、賽評、評審、領隊、戰隊管理,再到賽事承辦,有策展人、舞台、設
計等等,甚至還有數據分析、直播、相關周邊開發。」不過整體台灣市場和產業現況沒能
銜接上,導致人才不斷外流。
另外,產業政策不連貫,也是台灣電競人才流失的原因。像是 2018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
會首度將電競納入官方競賽,但 2019、2020 年全大運卻沒有納入,如此斷斷續續的產業
策略,可能導致電競選手收入不穩定、看不到職涯前景,降低從業意願。沒有選手持續投
入、缺乏政策和企業的支持,讓電競產業略顯窒礙難行。
黃智仁則認為,媒體資源是目前電競產業裡最稀缺的資源,未來若可以將鎂光燈聚焦在選
手身上,將其包裝成明星,探索其背後的成長故事,就能夠觸及更多觀眾,吸引大家觀看
比賽。「像是不久前的世界盃,人們不見得懂足球技術,但是會想看這些世界明星踢球。
」他說。
《紐約時報》報導,在美國,觀眾對電競聯賽興趣激增,光是北美賽事觀看人數,去年就
超過 4,600 萬,已成為各類運動比賽中,最受矚目的新興職業運動領域。台灣有硬體、
人才和市場等優勢在手,若能積極推廣,克服當前人才外流、產業斷裂的問題,未來後勢
可期。
=
三大優勢 未來可期 電競元年 萵吐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