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看了鈴芽之旅,但老實說看完心情沒有任何起伏,但印象深刻的點倒是很多,
比如關上第一個門後馬上插入的主題曲(我看過的動畫用這手法的只有86)、在東京蚯蚓即
將墜下的壓迫感、鈴芽回到故鄉(貌似是福島核電站的引響範圍?)以及一如既往的美景等
等。
這部帶給我的場景視覺效果遠大於劇情給我的感動,我個人的排名會是:
你名>天氣>鈴芽
你名算是很簡單能讓大家體會到對於戀愛那種奮不顧身的感覺,但天氣之子跟鈴芽之旅就
非常吃電波以及當下的心理。
天氣之子帶給我們的就是小孩想反抗大人,那股天真的只覺得「怎樣都好,只要我能開心
就好」的幼稚想法,當初我看這部片時是高三,我很能體會主角那種在大學以前多少會有
的想法,那個還沒被社會打磨的極端想法,覺得一切就算會毀了但至少我會開心,這很中
二、很低能、看了多少會尷尬,但至少在那個時候的我是覺得新海誠想讓大家想起自己小
時候那種幼稚的感覺,加上主題曲Grand escape所配合的畫面,至今還令我記憶猶新。
鈴芽之旅是對於天災的描繪,對我來說整部的重點就是在後段的「我是未來的你」以及「
不管昨日如何,明天終會到來,太陽會依舊升起」我認為這部的目的是為了撫平在311期
間的傷痛,在地震頻率跟日本不相上下的台灣,地震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於2000
年前生的人來說,921就跟311一樣在台灣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所以我覺得這部吃
電波的原因是要有親生經歷921且有記憶的人來看才會有共鳴,我就是那個921還沒出生的
人,所以對我來說即使我每次地震都會心跳加快跟身體不自覺抖動,但對於這部還是沒甚
麼反應。
新海誠在這部沒有用上音樂配合劇情高潮的手法,反而是用畫面以及音效來渲染觀眾情緒
,這點他做得相當成功,但還是如我上面所說,沒有實際經歷過不會有太大的感覺,對於
我來說像澤野或是梶浦這種在劇情的高潮下音樂的方式更能震撼我的內心。
對我來說這部能加強的地方有:
1.砍掉一個旅遊的地方加強鈴芽與母親的回憶
2.與阿姨的和解延後到關上門後
3.砍掉愛情
我覺得以上三點稍微改一下就能讓一般人對整部電影有更深的帶入感,像是A1跟porter r
obinson合作的shelter,後半段有加深描繪親情,帶出前面幾百天沒收到信件的伏筆,能
在讓我第一次看就被感動到,或是可塑性記憶打造出越快樂的回憶帶來的是越痛苦的離別
(雖然會變成不同的電影)。
依照新海誠在訪談所說的,他有意減輕會讓人想起不好回憶的片段,生怕觸動觀眾不好的
回憶,或許他打從一開始就想傳達後段的理念,但這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真的能給觀
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嗎?
我認為這部是新海誠要寫給因為天災而受傷的人們,要他們堅強走下去的一封信,或許大
部分人會無感,但我們該珍惜這份無感,代表我們是相當幸福的人,就算有不好的回憶也
請將他留在過去,時間是不停地往前,太陽下山了明天也會照樣升起,我們該做的是向前
看,過去的就讓它成為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