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niori (偉恩咖肥)》之銘言:
: 如題
: 最近的就是超級瑪利兄弟電影版了
: 影評的批評引起網友憤慨
: 日本也有新聞說日本網友認為影評討厭的點其實是該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 那麼
: 除此之外
: 有沒有其他這樣的作品呢
: 不限電影作品也都可以分享
: 就是評論者跟群眾是極端不同意見
: 不限電影的話…
: 想到最近的就10/10
: 各位覺得呢
:
其實影評和觀眾意見分歧10年前就有。
最著名和極端的的就是人稱爆炸一哥的麥可貝的《變形金剛 》系列
https://i.imgur.com/4B5KceY.png
當年爛蕃茄趴數58% 爆米花桶85%
總成本1.5億美元 收獲7.5億美元,開啟一系列變形金剛電影。
這系列後來影評分數是越來越差,連17% 16%這種分數都可以出來,就連觀眾都覺得劇情
糟糕到突破某種可忍受的範圍,但靠著票房的紅利光第三部《變形金剛:黑月降臨》
成本1.95億美元,爛蕃茄35%,票房卻賺進11.95億美元,就讓麥可貝和派拉蒙一時爆炸
一時爽,無限爆炸,無限爽。
連拍七部直到票房變差後才決定整個砍掉,但不是封掉,而是要重啟。
就我個人觀察,影評和觀眾分岐的主因可能要追朔於電影這種載體到底是什麼。
從盧米埃兄弟的歷史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後,做為人類19世紀才被發明出來的
創作載體,就被許多人冠上「第八大藝術」,與文學、音樂、美術等並列。
但身為一般觀眾,看電影最主要因素不是什麼不親民的藝術範疇,而是下班休閒時我們只
是要娛樂,讓自己稍微放鬆,不是去研究劇情編排,什麼「契訶夫之槍」 「三幕劇」
「英雄旅程」「方法派 體驗派」這種東西讓他們留給那些專業影評。
就好像你在畫廊去看畢卡索的畫快樂,
https://i.imgur.com/xqRp2PE.jpg
還是在家裡看奶圖比較快樂。
https://i.imgur.com/ULaNNvf.png
而偏偏影評家這種生物,他們卻喜歡要求奶圖裡面也要蘊含畢卡索、高更等藝術內容在裡
面,這就是觀眾和影評的巨大分歧點。
這問題應該從電影誕生時就存在,而近十年網路時代的影評網興起,如爛蕃茄、IMDB、IGN
更讓大眾特別注意到這差異。
舉最近的例子來說:
2019年的《阿拉丁》
https://i.imgur.com/kGzqz7U.png
也是影評炸裂,觀眾滿意,邪惡的米老鼠更是賺進大把鈔票,10億美元。
同年的《哥吉拉II 怪獸之王》
https://i.imgur.com/HSeUuk2.png
也是相同現象,影評42% 觀眾83%,但票房差強人意,只有3.86億美元
但也是有例外情況今年上映的《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
https://i.imgur.com/rRp1B1h.png
卻是意外影評和觀眾一致給予好評,但票房走勢不樂觀,成本1.5億美元,目前全球進帳
8000萬美元。
上面這種情況好萊塢片商經過多年經驗早已得出,影評是影評、觀眾口碑是口碑、票房又
歸票房,某種程度上是無法完全掛勾。
所以商業片影評爆炸沒關係、口碑差也沒關係,票房可以賣就可以,最明顯就是變形金剛
系列。
當然商業片如果影評不錯,那錦上添花,沒有也就這樣子。
而評價票房能否賣的則是有另一套評比方法「CinemaScore影院評分」
調查電影觀眾對觀影體驗的等級評價,報告結果,根據這一數據預測票房收入。
用A+到F之間來評分。
他們的評分方法是:
北美地區25座大城市共出現35到45支影院評分調查代表隊。五座隨機抽取城市的代表
們每逢星期五將一張調查小卡片發給首映日的觀眾。卡片詢問觀眾年齡、性別、電影在A+
到F之間的評分、是否出租或購買電影的DVD或藍光版和選擇該電影的原因。通常每部電影
公司都會收回四百張卡片。
基本是A+是絕對大賣,像鐵達尼號、玩具總動員2就是這類。
而基本大片到A,就可以保證一定賣座程度,落到B就有點不妙。
像舉例的變形金剛,第四集是影評、觀眾慘敗,但憑著A-的評分,還是給它賺進11億美元。
總之以個人觀察,十部商業電影內,只有3成是影評觀眾都滿意,這區間的大都是經典
如魔戒系列、蝙蝠俠的黑暗騎士三部曲,甚下4成則是觀眾和影評意見分歧。
更慘的是票房、評價、商業票房都慘敗的像這種
https://i.imgur.com/OwwoagL.png
六大影業派拉蒙2016年所推出的,1億鎂成本只回收6000萬鎂,真好奇高層怎麼會允許這
部電影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