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PCbaimlly: 你的例子一樣奴啊,當下奴跟之後奴的差別而已。跟父 06/08 17:53
: → LPCbaimlly: 母不和就自立門戶,跟老闆不合就辭職不幹,對黨政不 06/08 17:53
: → LPCbaimlly: 滿就去推翻,誰跟你在那奴 06/08 17:53
: → leptoneta: 你乾脆說一言不合就殺他全家 06/08 17:56
可是瑞凡
三綱五常中的父為子綱
下一句就是父不慈 子奔他鄉誒
不就跟你說的一樣
至於近古儒家與此背道而馳,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順帶一提 唐代的《通典》記載漢代時有一則春秋決獄的故事
甲將兒子送給乙收養,後來兒子長大後,喝醉了的甲對他說54088,兒子很生氣,打了甲
而董仲舒認為,甲將兒子送給別人後就沒有了養育之恩,沒有父子之義,不算毆父罪。
當然 儒家也有分幾種
先秦儒 漢儒 宋儒 明儒
宋朝理學那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根本就是腦袋秀逗
至於為甚麼儒家會從先秦的時候,孔子在兒子死後不反對媳婦改嫁
到宋明理學那種強迫寡婦終身不再婚的情況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也沒那麼負面但是很多人卻認為這是儒家的死板的地方w
作者:
eva05s (◎)
2023-06-15 01:28:00很多人對儒家的印象僅限於明以後的腐儒啊殊不知檢討一堆最終卻回歸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講義去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意應該是各司其位其職比較多中間有一個環節沒作到該作的事 那系統崩壞活該
斷章取義咩,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進行發揮不利的部分就隱瞞或修改,所以才有那句“儒以文亂法
認同孔子原意是各司其職而不是唯命是從,畢竟子曰:「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是那句「父不慈 子奔他鄉」請問典出何方?
「父不慈 子奔他鄉」出自《三綱五常》啊原文: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