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裡有提到UC後期因為I力場普遍化跟光盾出現讓感應砲消失。先不論現實商業考量,也就是玩具要改內容發售這點。就UC歷史科技發展來說其實是不通的。
首先一般認知的I力場(當護盾防禦的那種東西)跟光盾的基礎原理一樣但應用方式不一樣。
基礎原理是源自於米粒的互斥特性,詳細設定在GUNDAM CENTURY這本書裡有寫但年份太久我記不清楚完整內容。其最明顯的應用就是鋼彈的光劍。光劍的握柄就是I力場產生器,將造出的米粒拘束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範圍裡。
另外一個應用也是很明顯但通常不會注意到的東西:米諾夫斯基浮游裝置。白色基地為什麼會飛?因為戰艦底部裝了I力場產生器,利用米粒的互斥特性讓戰艦浮起來。白色基地是一邊不斷排放米粒一邊移動的。其實就跟磁浮列車是類似的道理。
一般認知的護盾型I力場是將這個原理應用到整台機體上,讓機體四面八方產生斥力,所以光束打不進去。但是I力場產生器的大小決定了覆蓋範圍,所以鋼彈只能用在光劍上,而白色基地可以飛。能整台用出護盾的也只有MA級別的才辦得到。
再說到光盾。光盾的應用跟光劍一樣,就只是將I力場的拘束形狀從劍型放大到變成盾型。這當然是拜I力場發生器的進步所賜,但也僅止於這樣。一直到UC0153 V鋼彈的年代都沒有小型MS能夠做出包覆整台的I力場,最多就是可以往特定方向排放米粒達到大氣圈飛行。
回到開頭要講的,當沒有MS有辦法做出包覆全身的I力場護盾時,感應砲能打死角這點依然是很大的優勢。有光盾後淘汰感應砲這點根本說不通。新人類變少找不到人使用還比較符合背景設定。
還有一點是感應砲的出力問題。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種說法,不確定是不是官方設定,當參考就好。就是到逆夏時代時的光束已經可以做到體積很小但出力夠擊穿MS裝甲,所以MS放棄了裝甲方面的防禦增強而往機動性跟閃避發展。在此設定下感應砲即便體積小也一樣能對MS造成大損傷甚至擊毀。
另外,I力場到底打不打得穿?從幾部動畫表現來看應該只要出力夠可以。不過也只看過光盾光劍這類型的被打穿,MA級別那種包覆全身的倒是沒看過被打穿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