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觀察日本圍棋的衰退
早期:
日本最強,也是對應經濟領先中韓一大截
吃得飽才有心思研究棋藝
職業組織成立最早,地位高獎金多自然也吸引外國人才
在塔矢行洋說想見台灣天才少年時
幾個台灣人都在日本拿頭銜了
井山出來之前7大頭銜拿最多的還是韓國出身的趙治勳
棋靈王劇中日本棋院裡好像只有日本人
訓練模式:
演進大致如
傳統師徒制or小圈圈研究會>菁英集中(國家隊、道場)>網棋大量對局>AI
國家隊這點差距比較大
中韓在世界賽開辦時就存在
只收菁英、勝率太差淘汰,沒正式賽的上班日都給我來練
想像塔矢名人、桑原本因坊、緒方一柳棋聖天天對練那種感覺
日本2013還14才成立名目上的國家隊
實際上比較像是暑期合宿那種短期活動
而且強弱參差不齊
賽制與職場文化:
造成訓練方式差異的原因之一
國內獎金高外加賽事冗長
期間幾個月與對手會盡量避不見面
等於是只能跟AI和稍弱的棋士練
這跟一群頂尖棋士討論對AI對人的心得差距不小
中韓的國內頭銜決賽一週內結束
你要互相迴避也沒差
國家隊平時除了研究新發現的手段
還會去針對特定棋士的常用開局做模擬賽
以減少我方布局的思考時間
普及程度:
中韓有各自的圍棋國民英雄持續吸引人學棋
韓國初代世界冠軍曹薰鉉當上議員後
在任期間通過圍棋振興法案
從硬體設備到師資培訓都有相關規定
總人口數僅日本一半
競技人口卻有日本3倍以上,只看年輕人口絕對差更多
另外棋靈王影響的不是只有日本
中韓甚至台灣的爆發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雲將棋觀眾觀點:
藤井聰太之前幾年一直都還有4、50歲的頭銜者產生
突然一個10多歲進來直接開刷一堆頭銜賽紀錄
顯然是由師徒制直接Skip到AI
以前有什麼套路被否定就是重新跟AI學
然後比拚學習速度和臨場計算
最終會收斂到棋士大腦的巔峰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