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news.yahoo.com/%E6%B7%B1%E5%BA%A6%E5%A0%B1%E5%B0%8E-%E5%8B%95%E6%BC
%AB%E8%A7%92%E8%89%B2%E7%AB%A5%E9%A1%8F%E4%B9%9F%E7%AE%A1-iwin%E7%B5%84%E7%B9%
94%E5%8F%96%E7%B7%A0%E5%85%92%E5%B0%91%E6%80%A7%E5%89%9D%E5%89%8A%E7%82%BA%E4%
BD%95%E9%81%AD%E7%82%8E%E4%B8%8A-000000924.html
【深度報導】動漫角色童顏也管?iWIN組織取締兒少性剝削為何遭炎上?
吳尚軒
2024年2月7日 週三 上午8:00
近期網路社群的ptt漫畫討論版中,連續有多篇貼文因為涉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治
條例》而遭iWIN機構通知,並因此刪文、下架,儘管愛好者主張這些角色皆已成年,或者
非實際存在人物,但對此主管機關態度強硬,衛福部表示虛擬人物跟「看起來像兒童」都
要受到規範,對此爭議,法學界看法紛紜,而亦有聲浪認為,所謂的「虛擬」一詞包含諸
多樣態,應該都要個別討論。
「會贏(WIN)喔!」最近從ptt、巴哈姆特到K島這幾個耳熟能詳的網路ACG(Anime、Com
ics、Games,動漫遊戲)論壇裡,最熱門的議題不是哪一部新作品,而是iWIN網路內容防
護機構,「XXX這樣會不會被iWIN?」、「好日子要來了。」等批評聲浪不斷,甚至有人
認為是數位監控的前兆。
iWIN關切、ptt版主刪文 鄉民激憤言論箝制
事情回到1月中。1月17日,ptt漫畫討論版「C洽版」(Comic Chat之簡稱)版主發出公告
,表示一篇遊戲《雌小鬼TRAIN》發售情報,以及2篇談論《蔚藍檔案》角色的文章,因為
違反「上位法」遭刪除。
所謂的上位法,指的就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簡稱《兒少法》)以及《兒
少性剝削防治條例》2大法規。
目前在網路上涉及違反相關法規的內容,大多先由iWIN初步處理。iWin 全名為「iWIN 網
路內容防護機構」,是2013年時依據《兒少法》規定,由NCC召集教育部、內政部、衛福
部等主管機關委託民間成立的機構,目前由台北市電腦公會以標案方式運作,業務除了兒
少網路行為觀察外,也包含受理相關檢舉申訴,會在收到檢舉,或發現違規內容時,通知
網站先行下架或隱藏,再交由檢警單位處理刑事部分。
身為監看違規、接收檢舉的機構,iWIN長期以來其實跟網路族群處於緊張關係,網上亦對
其有「政府白手套」的批評,認為是變相以兒少保護之名,行侵犯言論自由之實,因此此
次事件,也讓大量鄉民群情激憤,抨擊箝制言論自由,甚至有人臆測,是已連任的民進黨
政府在為「數位中介法」立法試水溫。
事情接著更飆速發展。1月19日,自稱「總加速師」的網友發文,號召「加速師」們一起
向iWIN提出大量檢舉,以喚醒公眾對此事的關注;對此網友反映不一,有人認為需要極端
手段,也有人認為此事無理取鬧,而iWIN則在3天內收到1400件檢舉案,不僅囊括目前知
名ACG作品官方圖片,就連雲林地檢署的虛擬代言人「雲檢Mirai」都被檢舉「目測未成年
」且穿著足以引起他人性慾。
主觀判定、「眼睛大小」爭議不斷 鄉民怒火一再延燒
隨著風暴越演越烈,iWIN在1月23日召開會議討論,鑑於日系動漫、遊戲作品常見Q版、萌
系風格等畫風,會中有學者提出「眼睛佔臉部一半以上」、身體比例等方法來認定,儘管
當天未有結論,然而經媒體報導後,再度引發另一波憤怒聲浪。
衝突隨著時間越演越烈。1月29日,色情抱枕製作商黑白工房因遭檢舉涉嫌兒少性剝削,
遭iWIN要求移除或限制瀏覽網頁,並保存資料待檢警調查,此事在ptt上當晚引來超過600
條推文,有人諷刺「好日子來了」、「自己的選擇」,再度暗諷政府實施網路監控。
2月1日,主管兒少性剝削防制的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受訪時,表示「兒少定義是主觀認
定」,例如穿學生制服,或形體發育狀況明顯未滿18歲,在一般社會通念上,就可以判斷
是兒少。當然,反對者對於這個說法更加義憤填膺,認為主觀判定的標準太過寬鬆。
藍綠新科立委皆關注 反對模糊認定標準
涉及兒少保護及言論審查兩大敏感議題,也讓立法委員開始關注。
民進黨新科立委沈伯洋,同時也是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他在日前便對此發文表示
,「引起性聯想」要當成執法標準會是危險,且虛擬世界造成的危害非常間接甚至難以證
明,認為虛擬世界的標準不但要不一樣,且應該跟實體世界的認定標準完全切開,尤其「
引起性聯想」是個在實體世界都用不好的經驗法則,不可能放在虛擬世界使用。
國民黨年輕世代立委徐巧芯,則在ptt親自回文,表示反對以「讓人覺得」作為判斷標準
,但也強調,若要排除「虛擬」可能造成其他的漏洞,衛福部曾在函釋提過,AI、動畫等
擬真人物涉及兒少性影像也適用《兒少性剝削條例》, 因此不認同把所有的虛擬內容都
排除適用,建議對真實與虛擬分別訂定規範。
中興大學法律系教授高玉泉日前受邀出席iWIN舉辦的論壇時,則認為《刑法》235條對猥
褻圖畫已有2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法從民國24年(1935年)施行至今80多年從未改變,而
歐美也從20年前就會對虛擬兒少性剝削開罰,不是非真人就不該處罰。
對於ACG、卡通、Q版風格作品,高玉泉則表示,《兒童權利公約》最根本的兒少最佳利益
,就是任何涉及兒童的事物,都應以兒童為最優先考量,把兒童當性幻想對象就是對兒童
不利,「他不是沒有被害人,被害人就是潛在的所有兒少。」
戀童癖還是蘿莉控?ACG界的兒少論戰永無止盡
正反雙方的角力雖然炙熱,但類似衝突早就不是第一次。
長期以來,日系漫畫、動畫、遊戲作品除了擁有許多外型亮麗、可愛的女角外,更有所謂
外型類似小女孩的「蘿莉系」角色,因運而生的則是龐大商機,除了官方的模型、公仔等
周邊,還包括粉絲自行繪製創作的「同人本」漫畫以及相關周邊,除了在歐美常引起盜版
質疑外,也常出現質疑是鼓吹戀童癖的批評,近年論壇上更出現「fixed art」風潮(如
下),將角色外貌改為「健康正常」的樣貌,也讓各國網友不時為此激辯。
其中,聯合國在2019年時公布了對於《兒童權利公約》的執行準則,指出以包含圖畫等虛
擬方式,描繪不存在的兒童或類似兒童人物涉及露骨性行為時,可能對兒童保護產生嚴重
影響,鼓勵締約國在處理相關法律時,將虛擬兒童人物,或似乎是兒童的角色納入。對此
,日本外務省則表示,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在沒有充分與日本在內的締約國討論的情況
下,就發佈了這份任擇議定書指南,對此感到遺憾。
回到台灣,從《兒少性剝削防治條例》在2015年修正上路,將網路兒童性剝削納入後,近
年來在網路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每隔一段時間便有網友提案,認為虛擬、非真人的虛構
作品不應納入法規,不過皆未有成案案例。2018年時,更有一名男子網拍過去收藏的色情
漫畫,卻因此遭罰的案例。
對此,天晴和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蔣昕佑認為,歐美和日本對幼化的性資訊、虛擬性資
訊的態度常常不同,日本ACG主角以學生、高中生為主體,「高中生不是只能脫衣服,也
可以駕駛機器人拯救世界」,倘若全面採用歐美標準會死傷慘重,而ACG愛好者大多也習
慣接收日本資訊,雙方文化差異下,才有這樣的衝突。
不只ACG AI、合成、擬似…還有多少樣態要討論?
在這段落差裡,「長得像兒童」是這波風潮裡最充滿爭議的標準。ACG迷認為,除了畫風
外,還可能考量到作品裡的奇幻設定,而出現外貌像小孩,實際上已經成年甚至上百歲的
設定,比如近期大紅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裡,就有大量生存上百、甚至上千年,但外
貌仍如人類少女的魔族或精靈。
其實外貌相似,早就是一條若有似無的紅線。2018年時,遊戲平台STEAM便以涉及「兒童
裸露內容」為原因,下架多款遊戲。這些遊戲角色皆是以女高中生為主,儘管開發商強調
設定上已滿18歲,仍遭到開鍘。
蔣昕佑就此指出,遊戲公司為了營運,會表示角色已經18歲,但反對者仍會認為長相一樣
沒變,擔憂此說法若可行,未來也會有出現把國小生外表的角色,說成是發育不良的高中
生、大學生,再進行色情行為,然而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愛好者、創作者不滿,「看起來像
」是個不確定的詞,尤其ACG作品裡,其實常常根本看不出角色的年齡,而從根本來說,
他認為是要討論是虛擬領域到底該不該被管制?如果不要被管制,就不需要討論像不像。
蔣昕佑進一步指出,虛擬之外,在AI技術普及後的問題還有「貌似」這個領域,如果出現
用AI製作的兒童色情片,或是成人拍攝,但用數位技術後製成兒童色情,甚至找長得很像
兒童、就是娃娃臉的成年人來拍呢?難道要禁止他們就不能拍片嗎?這是下一個需要討論
的問題。
蔣昕佑認為,其實問題不僅僅在ACG領域,整個成人、色情產業都會遇上類似問題,ACG只
是先把虛擬及二次元的問題凸顯出來,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擬真類別。
衛福部3月開會再戰 正反雙方能有共識?
面對種種爭議,衛福部預定於3月會再邀iWIN、兒少團體、法律學者等專家,開會討論兒
少性剝削的判別標準或原則。
事實上,《兒少性剝削防治條例》去(2023)年1月修正時,將第2條性剝削的範疇,修改
為「拍攝、製造、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販賣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
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所謂的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
恥,也一度引起網路族群緊張,同樣認為標準過度模糊。
蔣昕佑也指出,不僅立法理由中寫的「兒童色情圖片對慾望之刺激具關聯性,觀看後可能
採取實際行動傷害兒童」,這個推論欠缺證據支持,且所謂引起羞恥是不確定法律概念,
而在此情況下引起討論、召開會議其實是好事,或許ACG界可以藉機爭取把虛擬部分排除
適用。
但對此他個人也不敢抱持樂觀態度,表示這類模糊的標準,很難以文字在法規裡寫清楚,
並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規範;一名熟悉ACG領域,也熟悉公部門運作的人士則私下坦言,
兒少保護的主力團體,跟ACG的「阿宅」族群,雙方光是對性別、色情的看法就相去甚遠
,雙方要有共識,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科技的變換往往擾動人類社會的規範,類似的爭端未來恐怕只會多不會少。更往前看,在
AI技術普及後,不少國外團隊正試圖開發將腦波轉換為文字、圖像的技術,未來保護與自
由之間的平衡點,恐怕會更難拿捏,整個社會或許也更必須思索,如何才能更互相理解、
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