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ywangtw1990 (零式)》之銘言:
我第一次要打教授臉欸,好興奮啊
“…, pedophilia is highly stigmatized (Jahnke, Schmidt, Geradt, & Hoyer, 2015); and there is rapidly growing evidence that pedophilia is associated with indices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as indicated by white matter differences, difference in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prenatal perturbation indicators such as nonright-handedness and minor physical anomalies—that represents a failure i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tection of youthfulness in
potential sexual partners (see Seto, 2017). Altogether,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edophilia precedes the onset of sexual offending, rather than representing an acquired response set after sexual offending has taken place (Seto, 2012, 2017).”
-Michael Seto, The Motivation-Facilitation Model of Sexual Offending (July 17, 2017)
(戀童癖受到高度汙名化(Jahnke,Schmidt,Geradt及Hoyer,2015年);有迅速增長的證據表明,有證據表明,戀童癖與神經發育障礙的指數有關——白質差異,神經心理功能的差異,以及產前擾動指標(如非右撇子和輕微的身體異常)的發病率更高——這表明潛在性伴侶年輕性心理機制的失敗(見Seto,2017年)。 總的來說,這一證據表明,戀童癖發生在性犯罪發生之前,而不是在性犯罪發生後做出的後天反應(Seto,2012年,2017年)。)
教授,您指的原文研究者表示
戀童癖向辨認於性犯罪發生之前欸。
然後您說兒少色情犯罪導致戀童癖?
A侵犯B,
結果教授您表示因為B出現害得A醒覺侵犯癖好,
才去侵犯B及類似B的人?
請教這邏輯到底如何成立?
這還沒有討論到該論文
通篇隻字未涉虛擬創作範疇的應指之處喔。
對,我們甚至還沒有脫離「真實兒少」這條界線。
請教教授,
您為領域中領頭研究熟成者,
如何能依據引用文章中未有之敘述,
且擅自搬弄原文敘述順序
藉以得出所欲引導的謬誤結論?
: ● 高玉泉教授:一般人看了沒感覺,但有一些人看了可能有感覺,那就是戀童癖。根據
: 渥太華大學Michael Seto教授的跨領域研究:兒少色情犯罪就是戀童癖者的診斷一個指標
: 。會有人去蒐集無論虛擬或真人的兒少性剝削產品,可能就是在社會上被人為最可怕的性
: 掠奪者,我們就是要免於這些人造成的危害。
: ACG領域與創作代表則聚焦在對於產業的衝擊、對創作者權益影響以及這些行動對二次元
: 的歧視與汙名化,同時也強調創作者在法律方面的弱勢以及政府單位在行動上對於他們這
: 些群題的忽視。另外也提到應該優先進行相關數據調查或研究確認修法這樣手段的有效性
: 以及找出問題的本源。在此濃縮部分觀點:
: ● 侷限最終的成品是否可以阻止這些行為,需要花時間進行調查與研究,在有合理解釋
: 前提,才能定下相關法律或是進行相關措施的研擬(如:更好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