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版錯誤最常被拿出來講的就這兩個:
Helm → 聖盔
最常見的講法是Helm是古英語的「保護」的意思,所以翻譯成「盔」是錯的,
這部分的說法我不知道原始的出處為何,起碼找不到出自托老或其家族的一手紀錄。
Helm古英語有「保護」的意思沒錯,
但在古英語和沿用到現在的中世紀英語裡,Helm也確實有作為「頭盔」的意思。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helm#etymonline_v_41771
helm (n.2)
"a helmet, a defensive cover for the head," from Old English helm
真的要說helm應該採用音譯,
主要原因應該是在托老作品中,helm後來成為洛汗男子名字中的常見後綴。
例如伊歐玟男裝時的假名德海姆 Dernhelm,
其實就是古英語中的Dern(隱藏)和helm組合而成。
據說朱本人說他對這個翻譯的原委則是單純「沒想那麼多」。
就個人觀點來看,
單是將Helm Hammerhand翻譯成「聖盔.鎚手」嚴格檢視的話算是錯誤,
但是原因恐怕不是現在常講的古英語的「保護」。
另一個常被拿出來講的則是:
Strider → 神行客
Stride是大步走,Strider最直接的意思就是「邁開大步行走的人」。
這個稱呼是布里的居民給亞拉岡的暱稱,
用來形容這個步履迅捷、神出鬼沒的流浪遊俠。
最常見的說法是Strider這個詞是蔑稱,「神行客」這個名字過於正向、誇大。
認為鄧版的「大步佬」更能正確的翻譯出原意。
這部分我沒記錯的話是出自鄧版的譯註,我網路上找到的譯註是這樣寫的:
「大步佬(Strider)。中文曾譯名「神行客」、「健步俠」、「大步」,但譯者認為,
這個稱呼是布理循規蹈矩的居民所取,其實含有貶義,而且應足夠俚俗,才能引發後文中
的一些評論,因此這樣翻譯。——譯者注」
鄧所說的「後文中的一些評論」我認為應該是指這段,亞拉岡帶著哈比人離開布里時,
一個路人如此評論亞拉岡:
"That's Stick-at-naught Strider, that is! Though I've heard other names not so
pretty."
「就是那一窮二白的神行客哪!哼哼,我還聽過更難聽的綽號。」 (朱版)
這邊最難理解原意的是Stick-at-naught這個詞,
因為過於冷僻其實很多英文母語的人也看不懂。
我之後看老外討論,托老是引用自一本1845年的詩集中的一段詩句:
Besides, the king, tho' dear he buy it,
Will stick at naught to purchase quiet.
至於原意為何?坦白講,我不知道。
大部分的人認為應該解釋為「不擇手段」、「無所顧忌」,
但也有人覺得是「遊手好閒」、「懶骨頭」的意思。
(朱版這邊的翻譯可能是錯的,鄧版翻譯成什麼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書。)
總之,鄧版翻譯成「大步佬」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認為搭配後文,
Strider這個字詞的譯名應該要俗一點比較好,甚至當地居民對亞拉岡還有更糟的綽號。
但是「神行客」就真的是100%錯誤嗎?這還真的不一定。
如上述,Stick-at-naught其實就已經是貶意了,
那其實也不一定堅持要將Strider翻譯到那麼「俗」。
「神行客」一詞反倒有江湖渾名感覺,有俗氣但是又不會俗不可耐。
我個人支持「神行客」翻譯的原因還有一個。
亞拉岡登基為王後,他將自己的家族名定為泰爾康泰 Telcontar,
這其實就是Strider的昆雅語的翻譯。
所以亞拉岡雖然不是非常喜歡Strider這個綽號,
但是起碼能接受,甚至是主動將它轉譯為昆雅語當家族名。
從以上原因看來,我認為「大步佬」其實有點俗過頭了,
並沒有真的比「神行客」來得好。
總而言之,
朱是遊戲翻譯出身,所以他在專有名詞譯文上可能會有點過度耍帥,也就是中二感,
「聖盔」、「神行客」這些都是例子。
但或許是他在翻譯魔戒前就已經用另一套長篇奇幻小說《龍槍》練過等級,
所以他的譯文對大多數讀者來講是相對流暢易讀的。
我娘是英文專業,她當時讀魔戒是英文原文書 + 英文朗讀CD + 朱版一起看,
她是對朱版評價很高,因為她認為能將魔戒原文翻譯得那麼順很不容易。
之後我自己也有用朗讀CD搭著朱版看過,感想同上述。
朱版不是沒有問題,像是我上述的Stick-at-naught就是一個問題。
但是這問題有必要放大到需要燒書嗎?
我是覺得不用。
另外就是關於音譯與意譯之爭。
我就拿Orc這個爭議比較大的名詞當例子。
Orc原先是什麼?如同Elf和Dwarf,Orc也是托老從舊有神話、傳說中取材。
這個字在過往可以用來代稱為各式怪物。
在魔戒之前,最有名的Orc是誰呢?
https://i.imgur.com/ZFAz18a.jpeg
猜猜看,在上圖哪個是Orc?一定難不倒你。
https://i.imgur.com/vDYlxPG.png
答案是,這個。
這是一幅關於文藝復興時代小說《瘋狂的羅蘭》中的一幅插畫,
若是FGO玩家應該會對這本書名很有印象。
圖中騎士所騎乘的有翼生物正是駿鷹 Hippogriff,也就是阿福的那隻。
騎士則是魯傑羅,布拉達曼特的老公。
他正嘗試拯救的女人則是安潔莉卡公主,也就是導致羅蘭失戀發瘋的主因。
而公主被獻祭的對象,就是一隻被稱為Orc的海怪。
然而這不是《瘋狂的羅蘭》中唯一的Orc,之後一名巨人狀的怪物也被稱為Orc,
正如上述,這過去是一個做為怪物統稱的名詞。
這也是為何在比較古老的字典中,Orc的意思會被翻譯成「海怪、妖魔」。
虎鯨的拉丁文、英文名稱Orca也是出自此字。
而天堂的Orc會被翻譯成「妖魔」其實就是因為譯者老老實實的翻字典在翻譯。
那接下來,Orc應該翻譯成「獸人/半獸人/歐克」哪個才好呢?
我個人認為的答案是都可,但是真的要選我會比較喜歡前兩者。
朱版採用的「半獸人」其實也是當時的常見譯名之一。
像是韓國經典奇幻小說《龍族》的譯者,
邱敏文和奇幻修士會的王中寧也是將Orc翻譯成半獸人。
而另一批奇幻修士會的譯者則是將Orc翻譯成現今最常見的「獸人」。
很多人會覺得Orc到底哪裡「獸」了,
但是別忘了現今大家熟知的綠皮獸人是BZ抄戰錘的Ork 歐克的產物。
以D&D來講,最早的Orc長這樣:
https://i.imgur.com/Gxwokah.png
對,日本作品中常見的豬頭獸人也是從D&D早期的美術設定拿來的。
你可能會說魔戒的獸人也不「獸」啊。
那也不一定。
首先,獸不獸是和其他生物比較出來的。
魔戒的生物中,Orc的確相對的那麼「獸」一點。
https://i.imgur.com/0IsleBJ.png
這是小說插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XQJS3Yv0Y
另外,1980版的魔戒卡通裡是真的把Orc畫成很「獸」的獸人。
所以你要說「獸人」是錯誤或比較不好的翻譯,那我不能苟同。
有人提到的Half-Orc問題,過去其實也有一個翻譯名詞叫「混血半獸人」。
為什麼我會覺得獸人會比音譯的Orc好?
現代受眾或許會以電影、遊戲、漫畫等有視覺化的媒材來考量名詞的翻譯,
認為可以直接音譯。
但是對文學作品來講,讀者必須透過文字來想像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架空設定的奇幻小說和D&D跑團時特別是如此。
直接音譯有可能會提高讀者建立想像畫面的難度,
並且讓文章中充滿艱澀的音譯專有名詞。
我以最近的柏德之門3,
中國版的音譯提夫林,和台灣版的魔人來舉例各位或許就可以感受到差別。
「你看到一名提夫林術士走了過來。」
「你看到一名魔人術士走了過來。」
假設讀者完全沒接觸過D&D,他閱讀到以上文字,哪個會比較方便他夠構築腦內的想像?
「提夫林」?這是種族名?組織名?階級名?還是地名?
還是這根本不是名詞,而是某種形容詞?
但是「魔人」一詞就能很清楚地告知這是一個種族的稱呼,
甚至你可以用「魔」字來理解這個種族和某些煉獄生物有關聯。
是不是有人想那為什麼「哥布林」就雙標用音譯了?
這點我猜大概是當年哥布林這個種族已經被充分被認知了,
加上也很難用較短的名詞表現出他們的外貌,所以在數個作品中都是直接音譯。
但是也有譯者是會將他們翻譯成「地精」,例如龍族和魔獸爭霸3就是如此翻譯。
附帶一提,那些毛茸茸的「獸人」怎麼辦?
首先,各位必須要理解不管是魔戒還是D&D都沒有為這些毛茸茸做出統一的設定名詞。
例如D&D中:
https://i.imgur.com/pRKmhSx.png
這是蠻蝠人 Desmodu
https://i.imgur.com/wTGSBMB.png
這是洛索象人 Loxo
https://i.imgur.com/YgyMlol.png
這是犛牛人 Yak folk
至於能在人型、半人半獸、野獸型態之間變形的,也就是狼人、熊人、虎人等等,
這些則是被統一稱為Lycanthrope或Werebeast 獸化人。
不同作品其實有不同的翻譯方式,
這種衝突主要還是來自日本奇幻作品中經常將各種半人半動物的種族統稱為「獸人」,
和魔戒的翻譯爭議實質上沒什麼關聯性。
至於要如何化解本身還是要靠譯者的智慧。
最後我猜可能有人會翻出托老的手稿,也就是這次新版翻譯所謂的「翻譯指南」,
說托老明明就說Orc不應該被翻譯。
可是如果你有真的去看托老手稿的全文,
你會發現托老的解釋明顯是適用於歐洲語言的翻譯,
至於天差地遠的中文翻譯?很明顯他老人家他沒有想那麼遠。
除非你真的會通靈,否則我不認為你能拿到托老他所謂的真正的「翻譯指南」。
說真的,朱和這次自己跳進泥坑打滾的灰鷹爵士譚光磊都是我年輕時的偶像。
朱現在名聲臭到不能再臭了,但是譚光磊這樣跑去附和燒書活動也是自敗名聲。
只能說當年兩派互看不順眼的傳言現在真的被搬上檯面。
以前許多人,包括我其實都期待過灰鷹爵士自己下來翻譯魔戒。
他要支持新人也好,但是從目前的試閱看起來,李涵的翻譯火候是真的不如朱版。
我是不太懂為什麼譚自己不下場幫忙,又或者找人來幫李涵潤個稿,
與其在那邊燒書,認真搞好譯文對讀者才是最好的。
至於你說哪版的魔戒最好?
很簡單,原汁原味的原文最好。
想真正閱讀一個作品,翻譯終究只是參考。
不管你支持的是哪版,它其實都不是托老原汁原味的魔戒。